“日軍搜查那天,用鐵鎬砸墻找暗格,這一塊直接崩了。我母親親眼看見的這事從沒對外說過,連檔案里都沒記錄!”
空氣仿佛凝固。
蘇晚晴心頭一緊,目光在兩人之間來回掃視。
她看到陸知微的眼神變了——不再是那種居高臨下的冷靜,而是一種痛苦的確認,仿佛他早已“見過”這一刻。
“你是怎么知道的?”杜姐的聲音帶著哭腔,“這布景是你設計的吧?可你怎么會連這種細節都知道?”
陸知微沒有回答。
他只是抬起手,指尖輕輕觸碰照片中那座煤爐的裂紋位置,動作輕柔得像在安撫一段沉睡的記憶。
那一刻,他眼前閃過畫面:深夜,煤油燈搖曳,女人悄悄掀開磚塊,將一卷膠卷塞進暗格;窗外風聲呼嘯,遠處傳來巡邏隊的腳步聲
他呼吸微滯,喉結動了動,終是只吐出三個字:“我夢見了。”
另一邊,城市的另一端。
程墨坐在書桌前,電腦屏幕上并列著三張老照片與《孤島1943》的布景設計圖。
一張攝于1942年的虹口街景,排水溝走向與劇中巷道完全一致;第二張是廢棄警備廳外墻,門窗比例誤差不超過2;第三張,則是一棟已被拆除的二層小樓,其樓梯轉角弧度,竟與劇中地下聯絡站如出一轍。
他瞇起眼,翻出半年前一篇冷門論文——《1940年代東亞殖民城市視覺符號研究》,作者署名:z
(陸知微)。
發表平臺是瑞士一所大學的人文數據庫,全英文撰寫,引用文獻多達八十三項,其中七張原始影像資料標注為“私人收藏”,來源不明。
程墨冷笑一聲,起身抓起相機和筆記,直奔上海舊址。
三個小時后,他站在虹口一條早已改建成商業街的老弄堂口,對照圖紙,逐寸比對。
窗臺高度、鐵欄間距、屋檐滴水槽的角度全部吻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