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看似一系列不起眼的變化成就了今后的奇跡――如果那顆火種沒有從魚石螈α星系中被發射出來,方舟就不會因為撞擊而位移,如果沒有那次位移,方舟就不會從那顆直徑十一公里的小行星附近經過,那顆小行星將會在大約白堊紀末期的時候與地球發生碰撞,這個體量的小行星的撞擊對地球上的生命而無疑是滅絕性的,這場不存在的撞擊在科學家被稱為“模擬滅絕”。
最為戲劇性的是,方舟與小行星的變軌只是改變了一些事情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在“模擬滅絕”二百萬年后,“方舟”代替那顆小行星悄無聲息的來到地球這顆蔚藍星球附近――火種的創造者怎么也想不到,不是外星文明捕獲了火種,而是火種主動投入外星的懷抱。
只是這顆星球上的生命形態并不在方舟創造者們的預測中――地球上那些靈動的流云,碧藍的大海和渾厚的陸地構成了這個星系,甚至整個宇宙小而美的奇跡一隅。這個星球上的碳基生命是獨立,溫和,脆弱,平靜的,而非鋪滿半個星球,充滿了晶體的力量感和堅固鋒利棱角的。
方舟中的火種在在改造時被設計成可以與硅基、硫基、碳基、硼基或磷基生物結合的結構。但在那個文明的固化思維中,碳基生物是四種備選方案中第二不理想的選項,僅次于由豐度過低而幾乎可以確定不存在的硼基生物。
碳的熱穩定性太低,太活潑。碳基生物的理想溫度與條件實在太苛刻。而且碳基生物對宇宙射線的防御能力也不盡人意。就算碳基生物真的存在,那也難以在宇宙中長久生存。
但他們從沒有想到真正存在的碳基生物并不是黑結晶狀類硅有機生物,而是由另一種形式的有機物蛋白質為主要生命載體的生命。
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第一次會面是劇烈而恐怖的――大氣層與小行星間的摩擦在空中燃起一團耀眼的死亡之火,裹挾著象征著希望的火種墜入大地。在一陣短暫但足以毀天滅地的撞擊后,這顆星球褪去了那身充滿生機的藍綠相交的外衣,換上死氣沉沉的灰色睡袍,陷入了漫長的休眠。
生命脆弱無比,一次稀松平常的撞擊就可能讓無數存續千萬年的物種永遠消失;生命頑強無比,一顆小小的火種能跨越難以置信的時間與空間再次重生。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生命總能在時間與空間中找到最優解。當陽光再次穿透陰霾,重新射向大地時,奇跡真的發生了。大地開始蘇醒,碧海開始復興。生命在又一場滅頂之災中找到了出路。
“方舟”最終落入如今北美洲東北部的大海之中。撞擊殺死了撞擊點周圍方圓幾百公里內的所有生物,激起了幾乎席卷全球的滔天海嘯。甚至地殼運動也受到了撞擊的影響,大西洋中脊在接下來的萬年中急劇隆起,格蘭林島也在后續的大陸漂移中被扯出約50余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形成一道連接北美洲州與歐洲的不穩定的大陸橋。
但如此恐怖的毀滅之力面前還是有許多生命在海嘯和地震以及火山爆發后幸存了下來。小行星部分碎片也在海水回灌時偏移了位置,帶有火種的那一塊被大陸橋從海底帶回地面,從死亡使者變成了生命的新搖籃。
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