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點整,馬斯頓王立機械學院的鐘聲剛過最后一響,余韻還纏繞著校園里百年樹齡的櫻桃樹,祈禱堂內的燭火便隨晚風輕輕晃了晃,將眾人的影子拉得忽長忽短,投在刻著古拉丁語的石壁上。
車輪形的蠟燭大吊燈懸在穹頂中央,暖黃的光透過融化的蠟油紋路灑下來。
近半個小時的情報探查終于告一段落,趙青率先在祈禱堂中央的橡木長桌旁坐下,開口打破了靜謐:“先把搜集到的信息捋一遍。”
她將一張手繪的馬斯頓城區地圖攤平,伸指點在地圖中央的紅色標記處:“首先是這座城市本身,從檔案室找到的沿革來看,馬斯頓跟我們那邊的‘馬其頓’絲毫不相干。”
“它有著世襲的馬斯頓公爵,于一百多年前西方世界的大變革中獨立建國,可整個公國就只有這一座同名城市,相當弱小。”
“具體的位置,等若于高加索山西端的索契。”她補充著道:“早在舊羅馬帝國的時代,馬斯頓就以溫泉出名,那時候這座城市還是拜占庭的領地,城里如今還留著皇帝當年的溫泉行宮,生活節奏悠閑愜意……”
“大約五十年前,前任公爵發現自己擁有的這座城市恰恰位于東西方之間,是四面八方交通往來的要道,便果斷地宣布馬斯頓脫離以教皇國為軸心的西方國家聯盟,成為中立的商業國,不依附任何一方勢力。”
“此后,掌握了時代機遇的馬斯頓,迎來了迅速的發展,被譽為商業之都和學術之都,街頭隨處可見白色的校園、郁金香搖曳的梯田,還有販賣東方茶葉和瓷器的黑市商鋪。”
“幾十所高等學府,數萬學員,絕大部分是非富即貴的子弟。我們所在的這家王立機械學院,前綴‘王立’源于其建立者是舊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尼祿,算是這里的頂尖學府之一。”
“它們的圖書館和檔案室,正好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涵蓋機械學、工程學、新興的煉金學、占據主導地位的彌賽亞圣教神學,以及……試圖客觀記錄卻難免帶有傾向性的近代歷史。”
星之瑪利亞將一本厚重得需要雙手才能托起的典籍小心地放在桌上。
書籍的封面是深黑色的硬皮,邊緣鑲嵌著氧化發暗的純銀紋飾,中央用金線繡著一個復雜的、類似十字架與齒輪結合的符號。
“這是一卷《圣約》的抄本,彌賽亞圣教的至高經典。翻閱之后,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個世界的宗教體系,跟我們認知中的迥異。”
她翻開書頁,劃過那些用古拉丁文和華麗花體字寫就的經文:“教廷宣稱,世間存在著獨一無二的神,世界和人類都是神的造物。”
“但是,”她強調道,“圣典中只為這位‘唯一的神’賦予了模糊的尊名與位格,并未為之大肆宣傳具體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整本《圣約》里,從未出現過‘耶穌’這個形象,也沒有所謂的‘道成肉身’、‘受難與復活’的記載。”
“它套了半個基督教的外殼,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源頭,畢竟是個異世界。”
“沒了耶穌或類似的‘圣子’角色,自然,這里通用的‘星歷’,跟歷史上任何人的誕辰均無關聯。”
施夷光接口道:“根據記載,‘星歷’紀年的開端,指的是神派遣天使最后一次降臨塵寰,與先民訂立《星羅古約》之日。”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時間刻度,是以宗教傳說中的‘神圣事件’為基準的。”
“小施”背靠拼花玻璃窗坐著,手里拿著一卷《伊羅伯戰史與圣教源流》:“迦南人,世界上最古老的航海家,因用星辰標記航道,便將他們所知的這片廣袤大陸稱為‘星羅古陸’,并計算出它的面積為7億5000萬公頃。”
“這里所用的公頃、米、分秒,和我們那里全然相同,都是一樣的單位標準。”
“伊羅伯,西方世界的名字,在迦南人的語里是‘日落之地’,對應的東方叫‘阿蘇’,也就是‘日出之地’,兩邊以高加索山脈為界。”
“東方的人們迎接日出的時候,西方還沉睡在濃如墨的黑夜里,它是那么地宏大美麗,還有很多地方是人類從未抵達的。”
“在迦南人的世界觀中,太陽從阿蘇再往東的大海中升起,經過遼闊的星羅大陸,墜落在伊羅伯西邊的海里,通過幽深的海底隧道返回東方,周而復始,是個完美的循環……”
“7億5千萬公頃?只是750萬平方千米?”夏彌靠在根雕花立柱旁,聞微訝:“比全盛的羅馬帝國大不了多少,遠不能跟整個亞非歐相比……它是怎么縮小的?少了哪里?”
“迦南人的數據未必準確,”小施淡淡回道:“另外,我注意到東方雖然是以華夏人為主體族群,但其實是取代了波斯的版圖。”
夏彌眨了眨眼:“有點意思,拼好洲么?”
“伊羅伯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史,從有人類開始,戰爭就從未停息。”
小施繼續講述:“到了羅馬帝國崛起的時候,戰爭達到了最高潮,各國君主都以征服者自居,彼此之間信奉弱肉強食,羅馬皇帝的王座上就雕刻著‘偉大的伊羅伯征服者,被命運選擇的世界主宰’的字樣。”
“古戰場上的尸骨被戰馬踩進泥土里,后來還有‘撿骨人’專門挖尸骨上的甲胄,重新煉鋼鐵。男孩們在爺爺和父親戰死后,就得用稚嫩的手握住劍柄,母親和姐妹要么被當玩物,要么當奴隸——那是個‘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時代,整個西方滿目瘡痍……”
“彌賽亞圣教就是在這時候冒出來的。”星之瑪利亞補充道,她的眼神有些放空,像是親眼看到了那些遙遠的畫面,“最初他們只是一小群教士,在偏遠地方傳播一種全新的宗教,聲稱神愛著這世界也愛著世人。”
“神只是暫時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終有一天神會歸來,那一日天國的法庭開審,所有罪名都被寫在天穹之上,一報還一報,唯有信神的人才能得到神的救贖。”
“在拉丁文中,彌賽亞的意思是‘受膏者’或救世主,亦代表著神歸來時的化身。”
“教團說在審判之日到來前,會有救世主‘光之彌賽亞’從天而降,他身穿圣光所制的甲胄,手提烈焰凝聚的圣劍。東南西北,他向著哪個方向揮劍,那個方向就是火海,逆神者的軍隊都將在火海中化為飛灰。”
“這種教義當然得罪君王。”
夏彌嗤笑一聲:“君王要的是征服,教士要的是慈悲,根本對不上。”
“沒錯。”小施翻到下一頁,“君王們制定法律,不信教的沒事,信彌賽亞的就得被吊死。那時候伊羅伯的每座城市都有絞刑架,每天都掛著信徒的尸骨。原本幾十萬信徒的教團,最后只剩百來個堅定的傳教者。”
“就在這時候,教團分裂了——一部分人說,根據非正式的經文記載,北方冰海有座阿瓦隆島,是神留的樂園,去了就能受神護佑;另一部分人說阿瓦隆是假的,北方冰海全是冰山,木船根本過不去,出海就是送死。”
“無人曾抵達過阿瓦隆,它只存在于飄渺的經文敘事中。傳說它被神留在世間的力量加護、時間在那里完全不流動,那里是永恒的春天樂園,沒有人會死,更沒有人會悲傷。”
“那樣的世外桃源,聽起來確實太遠太遠了。”
“最后相信阿瓦隆的教士賣光了家產,乘一艘不適合遠航的木船出海,宛如殉教殉道,留下的人后來全被君王送上了絞刑架。”
“有意思的是,出海的人也沒回來。”
“可一百二十年后,亞平寧山脈下突然出現了彌賽亞圣教建立的城市,他們還改叫‘彌賽亞圣教’,正準備把自己的教義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深信已經掌握了天地間的真理……”
“因為他們的祖先找到了傳說中的阿瓦隆!圣典被證實了!神被證實了!所以彌賽亞必將從天而降,天國的審判必將開庭!”
“呵呵!”夏彌挑了挑眉:“阿瓦隆,不就是奧丁的某個尼伯龍根嗎?看來彌賽亞圣教信仰的就是他了……倒也算是抱上了大腿,還得到了以紅水銀為基礎的全新煉金技藝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