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將軍更是匍匐在地,瑟瑟發抖。
長公主李明月再次出列,她甚至沒有去看跪在地上的兄長,目光直接迎向龍椅上的皇帝,聲音清晰而堅定,帶著一絲壓抑不住的痛心與決絕:
“父皇!南境局勢已糜爛至此!赫連兀朮兇焰滔天,我大夏子民每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皇兄……已盡力,然兵兇戰危,非其所長。”
“兒臣懇請父皇,允準兒臣親自掛帥,南下征討赫連兀朮!兒臣必提其首級,平定南境,以慰枉死軍民在天之靈!”
她的請求合情合理,以其在北疆展現出的軍事才能和威望,確實是目前剿滅赫連兀朮的最佳人選。
不少大臣紛紛附議,認為唯有長公主出馬,方能扭轉危局。
“陛下,老奴有本奏。”
只見袁全不知何時已悄然回到朝堂,躬身出列。
“袁公公,你有何事要奏?”
老皇帝目光微轉。
“陛下!”
袁全聲音不高,卻足以讓滿殿文武聽清,“長公主殿下在北疆之功,確實彪炳,老奴亦深感敬佩。然……老奴身為監軍,有些事,關乎朝廷法度,關乎殿下清譽,不得不報。”
他刻意頓了頓,吊足了眾人胃口,才繼續道:
“殿下在劍門衛所時,為救援赤門,曾……曾未經陛下明令,便擅自軟禁老奴,剝奪監軍之權!”
“此乃僭越之舉啊!雖說是為了戰事,但祖宗法度豈可輕廢?此例一開,若邊將紛紛效仿,視朝廷天使如無物,這……這綱紀何存?”
他這話極其陰毒,避重就輕,將長公主為爭取戰機、避免內部掣肘的果斷行為,扭曲成了無視皇權、破壞法度的僭越。
同時,他絕口不提王戩救援成功之事,只強調其“違規”過程。
大皇子聞,眼中精光一閃,立刻抓住機會,沉聲道:“竟有此事?皇妹,監軍乃父皇耳目,代表的是朝廷威嚴,你豈可如此肆意妄為?!”
袁全趁熱打鐵,又拋出一劑猛藥:
“還有……老奴聽聞,殿下與那軍侯王戩,往來甚密,軍中頗有……風風語。殿下身份尊貴,乃國之干城,若因些許……私誼,而損及皇家清譽,動搖軍心,實在令人痛心啊!”
這含糊其辭的“風風語”和“私誼”,更是殺人不見血。
直接將長公主與王戩正常的上下級關系及戰場情誼,引導向曖昧不清的方向,意圖玷污其名節,削弱其話語的分量。
長公主鳳眸含煞,冷冷地盯著袁全,這閹狗果然賊心不死,竟敢在朝堂之上如此污蔑構陷!
她正欲厲聲反駁,老皇帝的臉色卻已經沉了下來。
“明月,袁全所,可是實情?”
老皇帝的聲音帶著不悅。
他本就對長公主在軍中威望過高心存忌憚,袁全這番話,正好戳中了他的痛點。
權柄僭越與名譽瑕疵。
“父皇!”
長公主強壓怒火,解釋道,“當日事急從權,袁公公一味阻撓救援,兒臣為免貽誤戰機,不得已而為之!至于王戩,乃國之良將,兒臣與其只有上下之分,絕無……”
“好了!”老
皇帝不耐煩地打斷,他不想在朝堂上深究這些“丑聞”,但袁全的話已然在他心中種下了懷疑的種子。
他原本就因為平衡之策傾向于大皇子,此刻更覺得長公主在邊關似乎有些“尾大不掉”,行事過于“張揚”。
袁全又陰惻惻地補了一句:
“陛下,長公主殿下雖勇略過人,然畢竟連番征戰,身心勞頓。且北疆初定,仍需殿下坐鎮安撫。若殿下此刻南下,萬一北疆有失,豈非得不償失?況……殿下與北疆將士關系匪淺,驟然離開,恐軍心不穩啊。”
他再次隱晦地提醒皇帝,長公主在北疆的根基和影響力,暗示若讓其再掌南境兵權,恐成隱患。
這番話,徹底堅定了老皇帝拒絕長公主掛帥的決心。
他絕不能允許一個可能威脅到儲君地位、且行為不謹、權柄過重的公主,同時掌控北疆和南境的兵權!
老皇帝猛地一拍龍椅扶手,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疲憊與威嚴,“琮兒失利,朕心甚痛。然,朝廷并非無人!朕已決議,另遣良將前往南境,統籌戰事。明月,你北疆之功已著,不必再親身犯險。”
“父皇!”
長公主眼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的失望與悲涼,“南境萬民……”
“朕意已決!”老皇帝粗暴地打斷了她,語氣帶著最后的通牒,“此事,不必再議!”
長公主怔怔地看著龍椅上那為了所謂的“平衡”而罔顧現實的父皇,看著跪在地上、無能卻依舊被維護的兄長,一股徹骨的寒意從心底蔓延至全身。
她明白了,在這位帝王心中,權力的穩固,遠勝于邊境的安寧和百姓的生死。
她緩緩低下頭,掩去眸中所有的情緒,再抬起時,已是一片平靜的冰封。
她不再爭取,只是用一種疏離而淡漠的語氣,躬身道:
“既然父皇已有決斷,兒臣……謹遵圣意。”
她頓了頓,繼續道:“北疆初定,戎夏雖退,狼子野心未泯。劍門衛所乃國之門戶,不可一日無主。兒臣請旨,返回劍門衛所,鎮守邊關,以防不測。望父皇恩準。”
老皇帝看著女兒那平靜無波的臉,心中微微一動,也松了口氣。
讓她遠離帝京權力中心,返回邊關,確實是目前維持平衡的最好方式。
他點了點頭,語氣緩和了些許:
“準奏!北疆重任,便交托于你了。望你善加經營,勿負朕望。”
“兒臣,領旨謝恩。”
長公主深深一禮,不再多看這令人窒息的朝堂一眼。
然后轉身邁著堅定的步伐,離開了宣政殿。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