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服務員被救護車帶走時空洞而恐懼的眼神,以及玄珠傳來的清晰警示,都明確無誤地告訴紀憐淮:王越澤的監測數據和林星瀾的直覺并非空穴來風。千禧城的陰影下,確實潛伏著一個與現實重疊的、充滿惡意的“倒影世界”。
她沒有在現場過多停留,迅速而低調地返回了位于上城區的安全屋。一進門,加密通訊頻道便迫不及待地連接上了郁堯和王越澤。
“老紀!你怎么樣?剛才監測到你所在區域的異常能量讀數瞬間飆升到一個危險閾值,然后隨著救護車離開又迅速回落了!”王越澤的聲音帶著急切和后怕。
“我沒事。”紀憐淮脫下外套,倒了杯水,努力平復有些加快的心跳,“但我親眼看到了一個受害者。癥狀和王越澤之前描述的完全一致:突發性意識清醒但身體無法動彈,聲稱看到了‘倒影世界’。”她詳細描述了整個過程,尤其是她嘗試共情時捕捉到的那些破碎、扭曲的畫面——顛倒的城市、黑色運河、無聲尖叫的身影,以及那個散發著冰冷白光的、看不清面目的發光體。
“發光體……”王越澤沉吟著,鍵盤敲擊聲再次密集響起,“結合我之前挖到的‘琉璃’數據碎片……老紀,你的共情感知很可能直接觸碰到了這個鏡像空間的核心意識體!那個發光體,極有可能就是‘琉璃’怨念的顯化!”
郁堯的聲音加入進來,沉穩中帶著凝重:“情況比我們預想的更棘手。這個‘鏡像空間’似乎具有區域性和時間性,像是一種定期發作的‘海市蜃樓’,但具有實質性的意識捕捉和困陷能力。憐淮,你剛才的近距離接觸,有沒有感覺到它對你的直接攻擊性?”
紀憐淮仔細回憶了一下,搖了搖頭:“沒有直接的、針對我個人的攻擊意念。更像是一種……無差別的環境效應。就像一片彌漫著毒霧的沼澤,任何人踏入它的范圍,都會受到影響。那個發光體似乎沉浸在它自己的悲傷和憤怒中,并沒有主動搜尋獵物的跡象,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一個致命的陷阱。”
“被動觸發式的領域……”郁堯若有所思,“這解釋了我們之前為什么沒有監測到大規模、有組織的攻擊行為。但這也意味著,只要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威脅的范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而且,‘琉璃’的怨念強度超乎想象。”紀憐淮補充道,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杯壁,“僅僅是通過共情接觸邊緣,我就能感受到那股幾乎要撕裂靈魂的悲傷和被背叛的憤怒。它能把一片區域改造成這樣的‘意識險地’,其核心的能量級恐怕非常恐怖。”
王越澤插話道:“還有個關鍵點!老紀你提到,那個服務員是在路燈下倒下的。我回溯了其他幾起案例的詳細地點數據,發現一個共同規律:受害者都是在夜間、處于相對孤立的、但有特定光源。比如老舊路燈、霓虹招牌、甚至是月光透過特定角度照射的區域的位置……是突然發作的!光!光可能是觸發或者連接那個‘鏡像空間’的關鍵媒介!”
這個發現讓三人都陷入了短暫的沉默。光,這個象征著文明與希望的元素,在這個詭異的事件中,竟然成了通往噩夢的鑰匙?
“我們需要更主動的調查。”紀憐淮打破沉默,“被動的監測和事后分析,無法阻止下一個受害者的出現。林星瀾導演的邀請,現在看來越發關鍵。她的紀錄片項目,是我們介入這些區域最自然、最不引人懷疑的掩護。”
“同意。”郁堯表態,“憐淮,你負責與林星瀾接觸,以藝術探討和參與拍攝的名義,近距離觀察那些異常區域。王越澤,你繼續深挖‘幻鏡’節點和‘琉璃’的所有歷史數據,尤其是它與‘光’的關系,并建立更精準的預警模型。我會動用資源,調查當年‘幻鏡’項目的主要參與人員和‘琉璃’事件背后的資本運作,看看能否找到這個怨念的源頭線索。”
分工明確后,紀憐淮再次聯系了林星瀾,表示自己對《千禧暗流》項目非常感興趣,愿意以特邀觀察員的身份,更深入地參與前期調研和部分場景的拍攝體驗。林星瀾對此表示熱烈歡迎。
幾天后,紀憐淮隨林星瀾的紀錄片小隊,正式開始了對創夢坊和運河區的深入探訪。白天的創夢坊,充滿了藝術街區的活力,很難將其與午夜的詭異聯系起來。林星瀾的工作方式很獨特,她不僅采訪現在的店主、游客,更執著于尋找那些見證了區域變遷的老人,記錄他們的口述歷史。
在一家有著百年歷史、如今改造成懷舊茶館的老建筑里,他們找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原紡織廠退休工程師陳伯。老人精神矍鑠,對往事記憶清晰。
“變化太大了,好多老東西都沒嘍。”陳伯抿著茶,感慨道,“就比如這棟樓,以前是廠里的技術檔案室,底下還有防空洞。后來搞城市建設,聽說埋在地下的好多老線路都沒動,就直接在上面蓋了新樓。”他指著窗外一片如今是創意集市廣場的空地,“那兒,以前是廠區的鍋爐房,有個大煙囪,后來拆了。但怪的是,有幾年每到半夜,一些晚歸的年輕人說,好像還能看到個虛晃晃的煙囪影子,還能聞到點煤灰味,一眨眼又沒了。都說那是‘地氣’沒散盡。”
林星瀾認真地記錄著,并引導性地問:“陳伯,您聽說過‘幻鏡’網絡嗎?大概二三十年前,這一帶好像是信號覆蓋點。”
“幻鏡?”陳伯皺起眉頭,努力回憶,“有點印象……好像是個新鮮玩意兒,能在墻上放出人影演戲的那種?廠子效益不行那會兒,是聽說要在這一片搞什么試點,后來好像也沒搞起來,不了了之了。”他頓了頓,壓低了些聲音,“不過,搞那個項目的時候,聽說出過點怪事。有夜班工人說,在測試那些-->>新裝的玻璃屏幕時,偶爾會看到屏幕里出現不是節目里的人影,穿著老式的工裝,一晃就沒了。當時都說是眼花,或者設備故障。”
穿著老式工裝的人影?紀憐淮心中一動。這聽起來,似乎不僅僅是“琉璃”的怨念,還可能夾雜了這片土地更久遠的歷史記憶?這個“鏡像空間”的構成,或許比想象中更復雜。
林星瀾顯然也捕捉到了這個信息,她與紀憐淮交換了一個眼神,繼續問道:“那您還記得,當時負責這個項目的人,或者有什么特別的事情發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