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張亮如火如荼推進汾東營商環境改善的關鍵時刻,不同的聲音出現了,有說張亮囂張跋扈,不尊重當地老干部的,有說他打擊報復沒給他送好處的人,更有人說他拉幫結派,幫助某人清除汾東的不同政見者,明顯把矛頭指向曹書記。
身正不怕影子斜,張亮坦坦蕩蕩,不媚上,不行賄受賄,對于流蜚語置之不理。他的老丈人卻旁觀者清,叮囑張亮注意風向,把握好尺度,不要給別人留下什么把柄。曹書記也嗅到不同尋常的信息,多次與張亮協商,注意掌握確切證據,不要讓一些投機者找到漏洞進行反擊。
就在汾東人們對張亮整治營商環境的做法津津樂道之時,他突然收到市紀委的談話通知。一石激起千層浪,輿論導向突然轉變,從汾東傳出張亮多次行賄某人,才從小小科員幾年時間一躍成為政協副主席,像坐了火箭似的。又有傳,環保局的某科長因為給張亮送的禮少,他直接把人家撤職,心太黑了。
張亮推斷,一定是他在整治營商環境時得罪了什么厲害人物,對手便設法對付他,想把他連曹書記一塊整倒。
紀委的同志約張亮談話,很嚴肅的詢問張亮有沒有受賄,張亮自然否認。那位同志警告他,如果主動坦白,處理結果會輕一點,不然會移交司法機關處理。他再次否認,紀委的同志一拍桌子,“像你這樣的人我們見多了,不見棺材不落淚。”說完拿出一封舉報信扔到張亮面前。有人匿名舉報他受賄,并且注明受賄金額與藏匿地點。
“這是誣陷,你們查一下不就明白了?”張亮皺著眉頭。“沒有證據我們也不會來找你談話,這是從你租住的房間搜出來的,數額與舉報的情況一致。”紀委的同志把一包報紙包裹的東西堆到他面前。
“我們掌握了大量證據,就看你自己的表現了,如果主動認罪,詳細交代你行賄受賄的事情,我們會按照自動自首的政策減輕你的處罰。”另一個談話的同志循循善誘。“誰送的錢?上面有我的指紋嗎?”張亮并沒有慌張,他知道這是有人在故意栽贓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