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汾東,張亮這個政協副主席,迅速適應新的職位。縣政協有一個主席,四個副主席,縣政協的機構設置為“一室六委”,即政協辦公室、提案委員會、學習文史委員會、港澳臺僑和民族宗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社會法制委員會,均為正科級單位,并配備了專職主任或副主任。
張亮主要分管經濟委員會,他查閱相關資料,拜訪其他同事,很快了解到經濟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學習、宣傳有關方針政策、法律,幫助委員和各界人士了解當前經濟建設的形勢。廣泛聯系本委委員和各界人士,聽取他們對國家和地方大政方針及其他政策、決策的意見,發揮民主渠道作用。就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開展座談討論、專題調查等活動,向有關部門及其他有關組織提出建議等等任務。
在一般人眼里,政協就是個閑職,張亮卻不這么認為,他知道縣政協委員都是縣里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集中在教育、醫療、科技、企業界以及各民主黨派的人士中,對縣里各行各業的發展情況,存在問題,對基層的情緒表達有比較透徹的了解,他們提出的社情民意,政協提案,對整個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他決定在汾東政協進行一些實驗,嘗試發揮政協委員的最大作用。
張亮分管經濟委員會,政協委員主要來自經濟界,農業、工業、金融、貿易及政府機關的代表。他們平時的主要任務是參加一年一次的政協大會,提交提案,平日里偶然反映社情民意,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工作。張亮分管經濟委員會以后,決定改變現狀,按照工作章程定期召開例會。
第一次例會,經濟委員會召開務虛大會,張亮為了讓委員們減少顧慮,鼓勵大家暢所欲,大會決定,各位委員發,沒有內容限定,不用交書面材料,大會只記錄發內容,不登記發人姓名。為了防止只講空話套話的形式主義會議,會議規定每個人發時,去掉套話官話的開場白,只講問題,不談成就;發有實例為證,不作假設發。
大家暢所欲,因為委員大多是經濟界人士,果真收集了許多營商環境中的嚴重問題。
怎么樣把這些問題反饋給相關部門,這是需要技巧的,以前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委員們提出尖銳問題,反映上去,卻石沉大海沒有回聲,漸漸的有人心涼,不肯再發真聲,獻諍。
眾人提出的這些問題,大都是頑疾,涉及到各方利益,小縣城的各種關系盤根錯節,牽一發動全身,前兩年進行的人事改革,是借著前任縣委書記出事,拔出蘿卜帶出泥,順帶把一些渣滓給清理掉了。如今要進行營商環境的徹底改變,必然會掀起軒然大波,弄不好會反噬到解決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