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舍狹小僅容一人轉身。
一塊木板為桌,一塊木板為床,除此之外,別無長物。
空氣中彌漫著一股陳腐的墨香與木頭受潮的味道,混雜著成千上萬名考生身上散發出的緊張氣息。
陸明淵坐在冰冷的木板上,背脊挺得筆直。
他閉上雙眼,將外界的一切嘈雜與紛擾盡數摒除于心門之外。
“當——!”
一聲悠長的鐘鳴,穿透了貢院的清晨薄霧,瞬間將所有考生的心神都揪了起來。
緊接著,沉重的腳步聲響起。
一隊隊身著官服的考官與巡考吏,面容嚴肅地穿行在狹窄的甬道之間,開始分發試卷。
雪白的宣紙,帶著淡淡的墨香,被遞入每一個號舍。
陸明淵接過試卷,入手微涼。
他沒有急著動筆,而是將試卷平鋪在桌板上,目光沉靜地從頭到尾掃視了一遍。
鄉試第一場,考的是帖經與墨義,是對經義功底最直接的考驗。
十二篇默寫,三篇詩詞理解,最后則是一篇以“家國”為題的七律。
一切,皆在他意料之中。
他拿起貢院統一發放的墨錠,在硯臺中滴入幾滴清水,手腕平穩,不疾不徐地開始研墨。
“沙沙,沙沙……”
那十二篇需要默寫的內容,早已在他腦海中流淌了千百遍,此刻更是字字清晰,句句分明。
一炷香的功夫,墨已研好。
而那十二篇經文,也已在他心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的溫習。
他提起狼毫筆,飽蘸墨汁,懸腕于紙上。
筆尖落下,悄然無聲。
一行行工整雋秀的小楷,便如流水一般,從筆端傾瀉而出。
沒有絲毫的停頓,沒有片刻的猶豫,仿佛不是在默寫,而是在謄抄一本早已爛熟于心的典籍。
《論語·學而》、《孟子·梁惠王上》……一篇篇圣人經典,在他的筆下重現。
僅僅半個時辰,當周圍大多數考生還在為某一句經文而苦思冥想,抓耳撓腮之時。
陸明淵已經完成了全部十二篇的默寫,無一錯漏。
他將筆擱在筆架上,靜待墨跡稍干,這才將目光投向了后面的三篇詩詞理解。
一篇邊塞詩,蒼涼雄渾;一篇寫景詩,沉郁頓挫;一篇家國詩,慷慨悲歌。
這些詩詞背后的典故、意境與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對于旁人而或許需要仔細揣摩。
但對于擁有著遠超這個時代眼界的陸明淵來說,不過是信手拈來。
他幾乎沒有過多思索,便提筆將自己的見解一一寫下,簡意賅,卻又直指核心。
最后,只剩下那道以“家國”為題的七律。
這才是真正能拉開差距的地方。
陸明淵凝視著題目,目光深邃。
家與國,是這片土地上所有讀書人心中最沉重,也最神圣的兩個字。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他們一生所追求的終極理想。
無數前人詩篇在腦海中閃過,或激昂,或悲壯,或憂思。
但他不欲拾人牙慧。
他要寫的,是他自己的心聲,是他陸明淵的志向。
他再次提筆,略一沉吟,便在試卷的頂端,寫下了詩的題目——《秋閨抒懷》。
他深吸一口氣,筆鋒陡然一轉,一股磅礴的意氣,瞬間貫注于筆端。
筆落沙沙春蠶聲,少年意氣滿帝京。
十年寒窗磨利劍,萬里邊關請長纓。
胸中經緯安邦策,耳畔弦歌稼穡情。
今朝寫就凌云志,要助山河四海平。
詩成,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