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從進在契丹,盟誓大會舉辦的很順利,契丹八部所有頭人全部到場,在面上,對武清郡王是極為尊重的。
木葉山所在的位置,大體是內蒙赤峰一帶,這個地方,土壤肥沃,牧草繁盛,耶律撒剌把這個地方當成汗帳,不是沒有緣由的。
上次陳從進和耶律撒剌提及建城,如今越看此地,越覺得很適合建一座大規模的城市,屆時,從幽州之地,一路往上,沿途每隔百里之地,建設小型的軍城,并派遣駐軍。
當然,這事不能急,最重要的還是要盡快完成中原一統,只有中原一統后,陳從進才有足夠的精力,人力,物力,來解決草原的問題。
此番北巡到契丹,已經將大部分事辦完了,解決了奚人換主的大事,又在契丹再次加深,聯絡各頭人的感情。
而接下來的大事,就是敲打渤海王瑋榮,渤海國的膽子是變大了些,這個瑋榮可能是看陳從進這些年,幾乎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南面,所以才會生出野心。
這次,陳從進就要告訴這群渤海人,他就是沒什么精力放在北邊,但是只要騰出手了,那渤海就跟面團一樣,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
因此,在巡視契丹時,陳從進就派人告訴渤海王瑋榮,讓他隨新羅使團,一同前往鎮安軍城,等待自已的接見,而鎮安軍城,是營州最靠近渤海的邊塞軍城。
當武清郡王的信件,經由監察使吳廣胤遞交渤海朝堂,這封書信,猶如一塊大石頭,把上京龍泉府平靜的朝堂,砸起了大浪花。
爭吵聲從書信送達,便一刻不停蹄,但是吳廣胤就杵在大殿上,一些話還真不方便說,反對者只能表示,國中事務繁雜,君上離國而去,恐生事端之類的話。
渤海王瑋榮,如今已是三十余歲,這個年紀,正是雄心勃勃的時候,而他在接到信的那一刻,臉色便肉眼可見的陰沉下去。
說什么巡視北疆,順路會面,以述舊情,這些話,瑋榮又不是三歲孩童,怎么可能會信。
再說了,渤海和幽州有個屁的舊情,有的只有深仇大恨,沒錯,人心總是善變的,瑋榮不會想到是因為陳從進大舉進攻渤海,所以他瑋榮才能登上渤海國的王位。
按照正常的情況下,渤海國的下一任繼承人,是毫無爭議的原太子瑋楷,但就是因為陳從進殺進了渤海國中,太子瑋楷被俘,瑋榮才能登上王位。
但瑋榮不會想到這些,他想的是,幽州就像是惡霸一樣,對著渤海連年索供,而且當年連續數戰皆敗于陳從進,這讓瑋榮的心中,滿是羞憤之情。
而且,瑋榮最憎恨陳從進的一個原因,便是陳從進拒絕將原太子瑋瑎放歸渤海,這其中是什么意思,瑋榮心中一清二楚。
那還不是陳從進想要拿捏渤海,自已只要有不恭順的地方,他就要拿原太子瑋楷,來威脅自已。
至于去鎮安軍城,讓自已去拜見陳從進,這哪里是敘舊,分明是赤裸裸的羞辱和威懾!
更讓他感到屈辱的,是那句“與新羅使臣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