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讓父皇親自算。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前幾日他核對國庫開支時,算出這個結果,整個人都懵了。
那感覺,簡直像天塌了一般。
朱標自幼便懂得審時度勢。
他始終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恪盡職守,即便褪去太子的尊榮,依然堪稱世人眼中的楷模。
正因如此,他的行事作風與朱元璋截然不同。
不同于朱元璋在沙場征伐中磨礪出的凌厲性格,朱標更傾向于循規蹈矩。
謀定而后動,凡事皆有章法,這才是他一貫的行事準則。
哪里會像自己的父皇那般,要么按兵不動,要么就恨不得一蹴而就!
然而治國理政,尤其是關乎大明根基的國策,豈能如此輕率?
平日里,礙于太子的身份以及對父親的敬重,朱標時常隱忍退讓。
當然,這也因為朱元璋的某些決策在他看來無關痛癢。
可自從胡惟庸歸來授課后,朱標徹底改變了想法。
誰能想到,大明初立,就已隱患重重。
若放任不管,恐怕不出幾代便會……
涉及社稷存亡,朱標豈能坐視不理?
正因如此,他對朱元璋的態度也愈發強硬。
還退讓?
再任由這位父皇恣意妄為,大明基業怕是要毀于一旦!
他絕不愿看到朱雄英或是孫輩淪為……
朱標固然不愿子孫背負罵名,難道朱元璋就甘愿如此?
可此前他從未將藩王、宗室待遇視為隱患。
甚至在他看來,這些明明就是仁政。
與其他帝王相比,自己給予子孫的待遇,難道還算過分?
然而朱元璋很快就被朱標的直所震懾。
這還是他第一次被朱標當面駁斥。
但……當朱元璋親手核算朱標列出的各項數據時,冷汗止不住地沁出。
宗室待遇本就是他所定,自然爛熟于心。
可看著龐大的人口數字,再對比既定的優厚待遇,簡單相加后……
朱元璋的心徹底沉了下去。
盡管朱標在內閣輔佐下將監國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但真正的掌權者仍是朱元璋。
也正因如此,他對大明的財政狀況了如指掌。
僅瞥了一眼最終數字便已明了——
這已占據大明全年歲入的半數以上。
這是何等駭人的局面?
難道要舉國之財,專供朱氏宗親?
官員俸祿、賑災濟民、水利工程、軍備制造……
哪一項不需國庫真金白銀的支撐?
自家人把天下百姓都逼得沒活路了,還能說什么?
唄!
當年朱元璋不也是走投無路,才揭竿而起?
他能反,別人活不下去就該等死?
沒這個道理!
說白了,就是求個活路!
算到這兒,朱元璋也算不下去了。
他頹然看向朱標,低聲問:
“標兒,你說咱該咋辦?總不能讓你弟弟們餓肚子吧?”
朱標無奈地看著自家老爹:
“爹,您想哪兒去了?兒臣哪會讓他們沒飯吃?”
“兒臣就兩點想法!”
“第一,宗室待遇必須削減,人數也得控制,否則大明負擔不起!”
“第二,藩王兵權得收回,不能再讓他們在封地肆意妄為。”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
“說半天,你還是信不過你弟弟們?”
“咱給他們兵權,是讓他們輔佐你這個大哥!”
“你就這么防著他們?”
朱標早知道自家父皇固執,但沒想到能固執到這地步。
他壓下脾氣,耐心解釋:
“父皇,兒臣不是不信他們,是要先立規矩!”
“您是開國之君,不定好規矩,后人改起來更難。”
“伯父常說,規矩若從根子上壞了,后患無窮!”
朱元璋原本還在聽,可一提到胡惟庸,臉色頓時沉了下來。
他焦躁地來回踱步,最終怒喝:
“你左一個伯父右一個伯父,胡惟庸不過是咱的臣子!”
“太子妃也只是他侄女,不是親女!”
“你連親爹的話都不聽,反倒對他聽計從?”
“你到底想干什么?”
朱標徹底煩了。
這老頭根本沒法溝通!
聊數字,他扯政策;
談國政,他論親疏;
說危機,他講尊卑……
父子倆壓根不在一個調上,怎么可能談得攏?
朱標累了。
心力交瘁!
他連半句解釋都嫌多余,只朝馬皇后草草一拱手,轉身便跨出了坤寧宮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