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毫不退讓,直視朱元璋。
此刻他心潮澎湃。
他固然怕死——
怕被朱元璋隨便找個由頭處死。
但此刻,他真切地與百姓共情了。
前世他勤工儉學,在社會摸爬滾打變得圓滑世故,難道是心甘情愿?
不!
只因對尋常百姓而,這本就是唯一的活路。
苦一苦百姓
胡大老爺聽到這番話,心中依舊涌起一股無名怒火。
為何總要百姓承受苦難?
苦難過后呢?
去他的苦一苦百姓!
朱元璋與胡大老爺四目相對,沉默許久,最終緩緩低下了頭。
這一刻,他想起了自己那不堪回首的童年。
在生死邊緣掙扎,與野狗爭食,眼睜睜看著親人餓死……
世間再無人比朱元璋更懂百姓疾苦。
可心底最深的傷疤,太久無人觸碰。
今日,卻被胡大老爺狠狠撕開,鮮血淋漓。
半晌,朱元璋面容憔悴,仿佛瞬間蒼老了十歲,悵然望天,低聲呢喃:
“是啊!”
“到頭來,朕還是辜負了百姓。”
“惟庸,照你這么說,朕的《大誥》也毫無用處?”
胡大老爺此刻心情亦有些沉重。
前世的仕途,并非什么美好回憶。
此刻,他只是淡淡回道:
“制度上,《大誥》自然有用。”
“若有你這般對貪官絕不手軟的皇帝在,多少能起些作用。”
“可實際上,大多時候,《大誥》無用。”
“畢竟,人死萬事空。”
“天高皇帝遠,解決不了問題,難道還解決不了提出問題的人?”
“只要事后掩蓋得當,縱使你朱皇帝再厲害,又能如何?”
“故此,《大誥》有用,但不多。”
《大誥》確是朱元璋的一片苦心。
依其規定,百姓若蒙冤屈,可頭頂《大誥》一路進京告狀。
沿途官府,必須接待護送。
好不好?
自然是好的!
即便真正起效的次數寥寥無幾,但至少給了百姓一絲希望。
他們知道,若真到了家破人亡之時,憑此還能拼死一搏!
單憑這份“念想”,以及作為歷代王朝首位賦予百姓“告官”之權的皇帝,朱元璋便值得稱頌!
因此,即便胡大老爺此刻情緒低落,談及《大誥》時,語仍格外委婉。
無他!
老朱對百姓的這份心意,他深信不疑。
亦真心敬服!
可這般體恤民情的皇帝,古往今來,唯此一人。
話題戛然而止。
大殿內,一片沉寂。
胡大老爺心里明白,即便自己說了許多,也未必能起到什么作用。
就算他給出了解決的辦法,朱元璋父子也未必會采納。
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指點江山,說得頭頭是道,自認為句句在理。
但事實上,局外人永遠無法真正體會當事人的處境,所謂的設身處地,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朱元璋父子需要的只是點撥,而不是長篇大論的指手畫腳。
想到這里,胡大老爺深吸了一口氣。
“陛下、太子殿下,臣今日多有冒犯之,還望恕罪!”
“只是臣舟車勞頓,身體不適,就不多陪了。”
“陛下,臣先行告退!”
胡大老爺恭敬行禮告退,轉身離去。
然而,朱元璋始終一不發。
他眼睜睜看著胡大老爺推開緊閉的殿門,頭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他這是什么意思?”
“他到底想干什么?”
朱元璋突然暴怒,臉色漲紅,猛拍桌案連聲質問。
平日里總會適時勸解或附和父皇的太子朱標,此刻卻心不在焉。
他在思索。
思索胡大老爺今日所說的一切。
他早已不是懵懂少年。
作為大明太子,這些年來處理政務、監察國事,他對大明局勢了然于胸。
見過形形色色的官員,他一眼就能看出胡大老爺今日所是否出自真心。
雖然這些話聽起來刺耳。
但那又如何?
朱標需要的正是這樣敢于直又能提出解決辦法的長輩。
沒錯!
在朱標眼中,胡大老爺就是一位性格隨和、風趣的長輩。
甚至在他心里,這位伯父是最讓他感到自在的。
在他面前,可以暢所欲,不必擔心太子的身份束縛。
遇到難題時,總能從這位伯父那里得到看似離奇卻發人深省的答案。
今日亦是如此。
前些日子,他幾乎急得焦頭爛額。
尤其是親眼見識了火炮的威力后,更是寢食難安。
大明竟在武備上落后于蠻夷?
這簡直是天大的恥辱!
按照慣例稟報父皇后,父子二人一籌莫展。
而這時,胡大老爺風塵仆仆地趕了回來。
品著茶、閑談之間,難題便迎刃而解。
或許這些見解未必完全契合朱標的心意。
但他不得不承認,此刻心中已然明朗。
不僅對火器制造之事有了清晰認知,就連日后繼承大明基業該如何施政,也都有了明確方向。
這位不貪權勢、只愛美人美食自得其樂的長輩,實在令朱標感到無比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