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這么說了,那惟庸提到的殖民地計劃,就該抓緊推行了!”
“嗯?殖民地?”
朱元璋突然又提起一個新詞,還是胡惟庸的主意,朱標頓時來了興致。
朱元璋也不隱瞞,直接解釋道:
“這是惟庸閑聊時提出的。”
“他認為,海上貿易路途遙遠,動輒千里之遙。”
“不如沿途每隔一段距離占據一地,設立殖民地。”
“這樣一來,海貿之路便如同陸上驛站一般,有了中轉之地!”
“海上驛站?”
“嘶……這主意,倒是妙啊!”
朱標沉思片刻,細細琢磨胡惟庸的提議。
越想越覺得這計劃極為實用。
“爹,胡公還有什么別的建議?”
“您再想想,咱們父子倆好好商議一番。”
“總不能事事都去請教胡公,顯得咱們父子無能啊!”
此時殿內早已屏退左右,朱標說話也少了顧忌。
父子倆的對話,倒像是尋常百姓家的閑談一般隨意。
朱元璋并不介意這種說話方式,甚至覺得這樣更自在。
平日里,父子二人礙于身份總要端著些,可眼下卻不用顧忌這些。
“嗯,讓咱琢磨琢磨……”
“說起來,當年咱跟你差不多,也問過這殖民地的事兒。”
“當時咱就想弄明白,這玩意兒到底有啥用?”
“后來惟庸給咱解釋了一番。”
“嗯,容咱想想……”
朱元璋擰著眉頭回憶片刻,忽然一拍大腿:
“哈!想起來了,沒錯,就是這么回事!”
他眼中閃過一絲興奮,轉頭看向自家胖兒子,朗聲道:
“惟庸的法子簡單得很——派兵乘船出海,挑個港口好、氣候佳、位置便利、人多熱鬧的地方!”
“先禮后兵,能談就談,談不攏就打!”
說到這兒,朱元璋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
“惟庸有句話咱覺得特別在理——”
“他說,我大明將士遠道而來,堂堂正正要塊地盤做買賣,你這小國竟敢不給面子?”
“不給大明面子,將士們能忍?”
“自然要好好教訓一番!”
“到時候不僅地歸咱們,連建城的錢糧人力也得讓他們掏。”
“這幫番邦小國,畏強權不識仁義,不給他們點顏色瞧瞧,日后豈不更猖狂?”
父子二人相視一笑,神情簡直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妙啊!
胡公不愧曾是我大明的宰相。
這安排,進退有度、名正順。
既顯了大明的威儀,又不失風度。
甚好!
說笑幾句后,朱元璋話鋒一轉:
“地一到手,那就是大明的疆土!”
“駐軍、派官、遷民,一樣不落!”
“若那些外邦百姓仰慕我大明,想進城生活,倒也無妨。”
“但既入我大明地界,就得守我大明的規矩,否則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胡惟庸這番話擲地有聲,朱元璋父子深以為然。
本就該如此!
大明沒滅了你那小國已是開恩,讓你守規矩,天經地義!
“殖民地,就是我大明在海外扎根的地方!”
“這樣的地盤多了,我大明的艦隊便能縱橫四海!”
“惟庸這主意,咱覺得挺好!”
朱標毫不猶豫地點頭贊同。
朱標對這種表面光鮮又聲勢浩大的策略格外青睞。
他心中認定,大明正該這般行事。
至于”仁慈寬厚”?
呵,他可是大明的儲君,又不是外邦的王子,何必理會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緊接著,朱標便與朱元璋商議起遠征將領的人選。
這父子倆已然迫不及待地開始挑選統兵大將。
在他們看來,此次遠征分明是送上門的功勛。
如今大明軍威正盛,對付那些偏遠小國,還不是手到擒來?
故而擇選合適的統帥至關重要。
經過反復斟酌,父子二人最終定下藍玉、傅友德、李景隆三人。
這三位將領將各自統領一軍,分頭攻占異國的疆土。
對朱元璋父子而,這三人的選擇皆有其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