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聽后非但未釋然,反而神色復雜地搖頭。
“我顧慮的不是功高蓋主,而是別的。”
馬皇后見朱元璋至此仍未吐露真,便知或許自己不應多問。
實際上,朱元璋確實在此事上糾結。
他方才所非虛,真心覺得胡惟庸已無需擔憂功高蓋主。
因其懶惰至極,即便真到了“功高”之時,也懶得出來“蓋主”。
這點,朱元璋確信無疑。
近年來,胡惟庸的懶散形象深入人心,無人能不信。
然而,朱元璋仍有憂慮。
那便是,胡惟庸名聲若太好,該如何是好?
他本未慮及此,但馬皇后之提醒了他。
如今胡惟庸在民間已聲名顯赫,甚至有眾多信徒為其長生牌位上香。
若再讓他在士林中聲名鵲起,
將來是否會出現一呼百應之局?
他不得不防!
帶著這份糾結,次日朝會上,朱元璋不待眾人發,便率先開口。
“嘿,借此良機,有件事情想與諸位商討一二。”
“關于即將來臨的科舉考試,諸位以為何人擔任主考官最為合適?”
“大家不妨各抒己見,推薦一番!”
此一出,眾人皆精神一振。
主考官之位,若非霉運當頭,必是益處多多,難尋弊端。
一旦擔此重任,便可收攬門生,實乃美事一樁。
此等人脈,不僅惠及自身,更能蔭及后代。
故而,朱元璋此一出,眾人興致盎然,再無矜持。
自薦、舉薦、互推、詆毀、反駁……
頃刻間,朝堂之上,喧囂一片。
利益在前,猶如肥肉在案,誰愿輕放棄?
然而,能參與此番爭奪者,畢竟寥寥。
品級、聲望、出身,若不達標,貿然出頭,只會徒增笑柄。
但觀那些入圍“終選”之人,朱元璋總覺得不甚滿意。
也不能說全然不滿,只是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見朱元璋猶豫不決,那些機敏的大臣頓時心領神會。
看來,這位皇上對所有人都不甚滿意啊。
那……是否該趁機而動?
盡管朱元璋多次告誡,勿要揣測圣意。
但為官者,誰無進取心?
有進取心者,豈能不探知皇上的心意?
一旦猜中并能把事情辦得漂亮,就能贏得皇上的歡心。
最近表現出色的章善,此刻率先站了出來。
“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講!”
“謝陛下,臣舉薦胡惟庸胡公擔任此次主考官!”
“胡公身為前丞相,威望足以震懾下屬官員,同時在士林中也有極高的聲望。”
“況且,上次胡公主持科舉,雖有非議,但成效顯著!”
“因此,臣力薦胡公!”
章善辭堅定,不容置疑。
旁人看著章善的模樣,心中暗自嫉妒。
他們并非指責章善是在諂媚,而是懊惱為何這樣的諂媚機會沒有落到自己頭上。
其實,剛才也有不少人打算推薦胡老爺。
畢竟,上次科舉,胡老爺初次擔任主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盡管考題有些離奇,但最終成果尚佳。
科舉旨在為國選拔人才,為大明選出眾多賢才的胡老爺,可謂是盡職盡責。
然而,令章善驚訝的是,他以為最合適的人選,竟未得到陛下立即的認可。
這讓章善心頭一緊。
‘難道陛下對胡公有不滿?’
‘這里面定有蹊蹺!’
不止章善,朱元璋的一個遲疑,也讓眾人開始揣測君臣間的關系。
但實際上,他們怎會知道,朱元璋此刻正被一個棘手的問題所困擾。
即便他認定胡大老爺為主考官,又能怎樣?
那位懶鬼目前仍在病中休養,瞧他那模樣,似乎根本無意接手這份差事!
想到此處,朱元璋倍感尷尬,索性擺手,暫且將此事放下。
然而,朝會上雖擱置此事,但朝堂消息難掩。
特別是科舉這等大事,無數雙眼睛緊盯著。
不出一日,朝廷有意讓胡大老爺再任主考的風聲便已傳遍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