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養心殿,君臣之間少不得一番寒暄。
李徹簡略講述了入關之后如何收服秦晉之地,以及兵不血刃入主帝都的經過。
楊忠嗣、霍端孝等人,則稟報了奉國近來政務運轉順利的情況,讓李徹心中大定。
隨后,李徹又特意召來了杜輔臣與眾臣相見。
眾人雖是初次見到杜輔臣,但聽聞杜輔臣的身份和事跡,自然不敢輕視這位前丞相。
待初步敘話完畢,霍端孝才捋了捋胡須,切入正題:“陛下急召臣等星夜兼程而來,可是已決議定都于帝都了?”
此一出,殿內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徹身上。
按照常理,帝都乃大慶國都,是政治、文化中心。
如今既已光復,自然應繼續作為新朝的都城。
然而,在座重臣幾乎皆出身奉國,奉天城是他們一手參與規劃建設起來的,傾注了無數心血。
而且,奉天規模之宏大不遜色于帝都,基建之先進甚至已超過了帝都,就是地理位置差了些。
若真要棄奉天而定都于此,眾人嘴上雖不會反對,心中難免有些不情愿,擔憂北地根基因此動搖。
李徹將眾人神色盡收眼底,淺笑一聲:“并非如此。”
文載尹聞,花白的眉毛微微蹙起:“那就是說,陛下仍欲以奉天為都?”
“奉天雖好,終究偏于北疆,于統御整個大慶萬里江山,難免有鞭長莫及之慮。”
李徹再次搖頭:“也不是。”
這下,眾人都露出了詫異的神色。
既不定都奉天,也不定都帝都,難道陛下屬意洛陽,或是長安?
李徹不再賣關子,解開了謎底:“朕的想法是,日后之大慶施行多京制。”
“多京制?”諸葛哲微微一怔,沉吟道,“陛下所,可是類似前遼所設的五京制度?”
“正是此意。”李徹頷首,目光掃過眾人。
“按照朕初步構想,擬設四京:以奉天為北京,鎮守北疆;以長安為西京,控馭隴右、河西,遙望西域;以帝都為東京,安撫天下;再于南方粵東之地,擇一臨海之處設為南京。”
諸葛哲訝然道:“粵東之地,那里地理偏遠,氣候濕熱多瘴氣,乃是蠻荒險境,何以為京?”
李徹笑道:“子淵有所不知,所謂瘴氣多指瘧疾,主要由南方潮濕炎熱氣候及蚊蟲滋生導致。只要加強衛生意識,不喝生水,便不是什么大事。”
“而之所以選擇粵東,是因為自古那里便是最重要的海上貿易節點,通往海外更近,更方便。”
“至于所謂蠻荒險境,那又如何,我奉國之前不也被稱為苦寒之地,無人敢去嗎?現在呢,還有幾人會小瞧奉國?”
所謂粵東之地,便是后世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那個可是世界級港口群,還有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的維多利亞港。
這么一塊寶地,早晚都要開發起來。
李徹之所以選擇此地建立南京,也是想要靠著海運優勢,控制東南亞區域。
想到這里,他繼續開口道:“如今之大慶,疆域遠超以往,且未來必將更為遼闊。固守一京統御四海之舊制,已不合時宜。”
“四京并立,可使我朝力量輻射四方,加強對各區域的掌控,應對不同方向的挑戰。”
霍端孝眉頭微蹙,問道:“陛下思慮周詳,然四京之中總需有一為首,又當置于何地?”
“若是四處遷移,恐非長治久安之策。”
李徹顯然對此已有深思,從容答道:“朕以為,這首都之所在,當隨國策重心之轉移而變化。”
“陛下何意?”楊忠嗣也忍不住追問。
李徹將自己的構想娓娓道來:“譬如眼下,我朝首要之務乃是南下平定偽帝,統一江南,則軍政重心自然在南。”
“那么,帝都作為東京,便是四京之首,朕與朝廷便駐蹕于此,統籌全局。”
“待江南平定,若北疆羅斯國釁起邊患,則戰略重心北移,奉天作為北京便升為首要,朝廷亦可適時北遷,以便就近指揮。”
“同理,若用兵吐蕃,則朝廷可暫駐西京長安;若天下承平,意在休養生息、發展內政,則長安、洛陽皆可作為首都,多立一個中京也無妨。”
眾人聞,皆陷入沉思。
此策妙處顯而易見,多京制確實能更靈活地應對帝國的治理需求,加強中央對邊緣地帶的控制力。
但弊端也同樣突出:朝廷遷徙,耗費錢糧巨大。
且頻繁變動政治中心,易導致政局不穩,官吏疲于奔命,政務銜接不暢。
聽到眾人提出的這些憂慮,李徹笑了笑,神色卻愈發認真:“這正是朕需要與諸位仔細商議之處。”
“打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難。”
“如今我們拿下了大慶的架子,該如何填充血肉,使其煥發生機,總需定下一個清晰的治國綱領。”
文載尹率先開口:“陛下,奉國如今政通人和,百業興旺,足見奉國推行之一套政策已然卓有成效。”
“依老臣看,只需將奉國之策推及全國,大慶興旺可期。”
李徹卻緩緩搖頭:“文老所恐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