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妙廚 > 第一百二十九章 賠禮

      第一百二十九章 賠禮

      跟著帶路的門房進得前堂,韓礪算是見到了李齋這一口正熱得燙手的灶臺。

      此人五十上下,中等身量,一張圓臉,面上皺紋也不多,看起來很是敦厚。

      見得韓礪朝他行禮,那李齋和和氣氣地上前托了他一托,接到一旁座位上,又仔細上下看了他相貌,方才嘆道:“你恐怕不記得了,大中祥符年間,我在濮州為官,傅老先生帶著一眾學生來州中查錄水文,彼時你年紀最幼。”

      韓礪道:“記得——當年澶、濮數州被淹,相公臨危受命,于濮州撫流民十萬之數,在任兩年,將州中治理得路不拾遺,先生每每提起,多有稱贊,年前我去復勘水文,談及從前事,京東百姓仍舊感念。”

      聽得這一番話,縱使已經身居高位,李齋臉上的笑還是連藏都不想藏。

      韓礪罵名在外,其人說話,必定出于本心。

      而在濮州為官的功績,李齋從來都十分得意。

      猶如被搔到了癢處,他笑得眼睛都瞇了起來,道:“你在太學兩年,倒是一心讀書,少有外出,今次朝中修六塔河,具體情況你都知道得很,我就不多做解釋了。”

      “傅老治河出身,對水事知之甚深,你是關門弟子,承其衣缽,多年間跟隨左右,若說誰人對他所學了解最多,只怕非你莫屬——我看過你文章,也看過那幾份治河章程,寫得很有見地,頗能使人信服。”

      “我問了都水監,說是早出了調令去往太學,只是你沒有應,而是借調去了京都府衙,那鄭伯潛好似不甚愿意放你走——你是愿意來的吧?”

      他語氣輕松,頗有幾分同子侄輩說話的親和在其中。

      但韓礪卻是拒絕得斬釘截鐵。

      他道:“相公何必做此發問,學生自然不愿。”

      李齋皺了皺眉,道:“為何不愿?”

      他勸道:“傅老想復澶淵故道久矣,為此奔走多年,只是朝中顧慮重重,不能成事,今次開鑿六塔河,同他從前設想殊途同歸,你若能來,既是完成先師遺命,將來舉功,我也不會埋沒了你去。”

      韓礪道:“先生設想乃是復黃河九道,九為虛數,實則故道大者十數條,小者難計其數,而今用一道代替百道,如何可能?”

      他說著說著,語氣越發鄭重:“我去年秋日、今年初春,兩次去過六塔河,河道甚窄,根本不能做引水之用,不獨如此,橫隴道懸河奇高,只怕一旦引水,堤壩再不能擋,屆時沿河不知會是什么光景。”

      “朝廷定策之后,我已是幾番上書反對,只我一介學生,人微輕,想是無人在意。”

      “相公既是想用我,又說信我,不如把我那從前上書翻來看一看——只不知眼下是躺在哪一處案上。”

      若是換一個人站在此處,這樣不給面子,李齋恐怕再懶得搭理。

      只到底傅氿名望在前,又兼見過韓礪文章、章程,最要緊的是,傅氿雖死,陳廷卻是還活著,又在太學教書甚久,徒子徒孫甚多。

      若能把韓礪納入六塔河事中,這一條人脈就算不能為自己所用,做事時候,或許也會少一二分阻力。

      單為這個,李齋都愿意多給幾分耐心。

      他道:“你有沒有想過,朝中為何會開鑿六塔河?”

      “戰事初歇,正是修生養息之時,國中連年水旱災事不停,財政如何,你又不是尋常學生,怎會不知?”

      “傅老想復黃河故道,自然是好,可其中工程之大,亙古未有,誰能拍板,又哪里有錢能去拍板?”

      “六塔河卻不同,從商胡北流引水至橫隴道,一則耗工不大,省錢省力,二則呂仲常在都水監多年,其父也是精通水利之人,他已是打了包票,兩府也反復研判,俱都覺得可行,天子點頭首肯,才取的此法。”

      眼見李齋耐著性子解釋了這許多,韓礪卻只搖頭,道:“我不怕與相公直說,商胡北流封堵之日,就是六塔河崩之時。”

      李齋面色頓變。

      韓礪又道:“我不過一個無知學生,不懂朝堂大事,若是旁人來調,只有推拒,但我素來敬重相公行事、為人,自當應諾,但黃河水事,又豈止六塔河一處?”

      “相公掌河事,黃河上下,漕運左右,除卻六塔河,學生隨聽差令。”

      李齋捧了茶,本來要喝,聽得這樣一句話,忍不住抬起頭來。

      等確認過韓礪乃是認真應諾,并非氣話之后,他也有些動搖起來。

      哪里都肯去,就是不肯去六塔河,這說明什么?

      六塔河的問題就那么嚴重,叫他無論如何,都不肯沾邊?

      李齋先前所說并非客套,他是真的看過韓礪許多論河事文章的,也十分認可——不愧是傅氿帶出來的弟子,從小跟著查錄黃河水文,幾代人的沉淀,當真有兩把刷子。

      就算缺一點,缺的也是做事的閱歷,看問題的眼光依舊擺在那里。

      但六塔河而今修到一半,開弓沒有回頭箭,就算前頭下刀山,也要硬頂著往上沖。

      他想了想,道:“你先來——我去同鄭伯潛商量,把你要過來再說。”

      ……

      直至走出宅子,韓礪的心情都不好。

      李齋說的話,半真半假。

      朝廷修六塔河的決策并非一帆風順,遠的不說,就是近的,都水監里也有許多人站出來反對,也有諸多例舉、例證。

      但就像方才聽到的那樣,朝廷苦于捉襟見肘,又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只能選了這個看起來最為便宜,好似最為簡單的辦法。

      朝中眾說紛紜,打嘴仗的折子堆起來都能疊到崇政殿屋頂那么高,可到底有多少力挺此事的人親自去過六塔河一線,又雙腳丈量過?

      但韓礪去過,不只六塔河,商胡、橫隴兩道,他每一年都來回走過很多次。

      他剛剛也不是危聳聽,按著呂仲常的方案,河東兩地危矣。

      有時候眼睜睜看著人把馬車往懸崖邊趕,攔也攔不住,實在是一件再痛苦不過的事。

      只能期盼是自己看錯了,算錯了。

      此時天色已經半黑。

      他牽了馬出來,翻身而上。

      李家住在浚儀橋街,一出來就是繁華大道。

      難得這兩日雨水變少,積水退去了些,但街上行人依舊不多。

      韓礪一路回京,只路上吃了幾口干糧,其實應該是餓了,胃里也是空蕩蕩的,但或許是受了心情影響,現在一點食欲都沒有。

      他騎在馬上,沿街跑了有兩盞茶功夫,時不時有小販趟著水來往叫賣聲,但無論甜食、小食、糟鹵、粉面,乃至于路旁酒樓里小二的邀客,聽在耳中,一應無動于衷,仿佛心如止水。

      幸而跑了這一陣,被夜風一吹,他已是重新振奮起來。

      他幼時歷經坎坷,哪怕后來求學,也并非一帆風順,從來不是那等不堪受挫之輩。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