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閑這番話傳出去,恐怕馬上就會被叱罵為不懂禮數的黃毛小兒。
“大儒?你要知道,處世學問和處世道理可不同,那些大儒雖說學問不錯,但真正讓他們處理起地方政務,可就不夠用了。”
朱閑輕笑著,口氣中略含嘲諷之意。
明朝的大儒學者,治學方面還可以,但是在處理政務上,簡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就好比如今負有盛名的宋濂,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定禮制的修元史。
在具體的政務處理上,卻沒有什么真正的功績,治理地方時也只是擔任了一任知縣罷了。
至于后面涌現的大坑比方孝孺,就更不必提了。
信他們的大道理,都不如信鬼的!
“確實如此。”
朱棣聞,也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這么多年,他也認為這其中有些不合理,那些大儒雖然博學廣聞,但是并不會處理政務,整日教自己些大道理有何用?
只是自己并不敢在這方面發表意見。
因為這可是千年傳承的儒道學問,歷朝歷代都概莫能外。
自己如果反對,必定會被天下儒生口誅筆伐。
要知道千夫所指,真的可以無疾而終的。
說一句儒學不好,就像掘了那些儒生祖墳似的,發瘋一樣群起而攻之。
屬實沒必要招惹那些筆桿子。
“但是如今仍然是儒子治天下,他們只論學問高低,不通政務世情,苦的是黎民百姓啊,堂弟,你可有能讓這些儒子卸下自傲,去接地氣的辦法?”
朱棣不禁皺眉。
“呵呵,那還不簡單。”
朱閑輕笑道:“只要改變如今官場的晉升制度,讓中樞官員,必須先去州縣地方歷練,從底層一步步晉升上來就好了。”
“然后讓朝廷制定一套考評制度,審核治下地方的失地農民,變多還是變少,勸農水利的事情,又管理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