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前有冰山,后有風暴,肩上還有500多人的生命安全和人民囑托的建站任務。
考察隊黨委的成員們無疑是現在壓力最大的一群人。
“我覺得應該全員留守船上,之前在西風帶我們也經歷過12級大風,不是也扛過來了嗎?這兩條船都是國家從牙縫里擠出來給我們的,怎么能試都不試就舍棄掉?”
“j121”船的一位軍官拍著桌子說道,他的想法也代表了一部分隊員的心聲。
“我認為應該向臨近的外國考察站求援,讓他們派大型運輸直升機過來,這樣就能把重型設備運走,以此來保證后續長城站的建成。”
另一位黨委成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因為可操作性上存在諸多障礙,最后沒有得到認可。
“我建議再組織一次先遣隊,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疏散和留守相結合依然是最好的應對方法,只要能夠找到安全通往岸上的路線,我就可以把人員和物資先轉移過去,最大程度保存隊伍的力量,只要人還在,一切就還有希望。”
始終在聆聽別人發的郭坤直到最后才開口,他的計劃應該算是當下最為穩妥的,在保證大部隊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另覓出路,為最終完成任務留下了一線生機。
果不其然,在經過激烈的討論和表決后,這套方案最終高票通過。
有了計劃,就要施行。
衛星地圖和氣象圖紙等一系列資料被直接擺到了會議桌上,很快嚴奇就指著其中一張由澳大利亞科考站直升機剛剛拍攝下來的照片說道。
“這片區域很平坦,地勢也足夠低,應該主要由大型浮冰構成,我認為可以作為新的突破方向。”
嚴奇說的地方與之前考察隊計劃突破的完全是反方向,距離陸地更遠,大概有個七八百米,所以在最初的篩選中就被排除在外。
如今隨著冰山移動,地貌情況發生了巨大改變,再想翻閱冰山來尋找出路幾近無望,所以這塊浮冰區域一躍成為了最有希望的突破口。
時間緊迫,“向陽紅10”號船上的“海豚”號直升機和“j121”船上的“超黃蜂”號直升機得到指令迅速起飛,前往目標區域展開空中偵查。
一個小時后,機組帶回來了初步的情報,卻讓考察隊的眾人如墜冰窖。
“區域內有大量的冰縫存在,而且普遍極為隱蔽,步行穿越的話風險非常大,一旦跌落根本無法救援。”
此消息一出,原本摩拳擦掌的隊員們個個臉色鐵青,就連最有信心的嚴奇也愁容滿面。
堵住考察隊的浮冰基本都有十幾米厚,所形成的冰縫更是深不見底,人如果不慎跌落,幾乎不可能再爬上來,這已經不是疏散撤離了,而是單純地去送命。
“實在不行,就只能搶灘了,把所有人都集中到一條船上,強行登陸,先保障隊員們的生命安全,等風暴過去了再用另一條船來尋找闖出去的機會。”
郭坤的話讓會議室陷入了長久的沉默,大家集思廣益了那么長時間,都已經做好了疏散和留守的思想準備,卻沒想到還是只能執行最壞的方案。
“真的沒辦法了嗎?本來蘇聯和澳大利亞那邊都已經答應協助我們疏散了,還能幫忙安排一部分隊員的住宿,現在就決定搶灘登陸是不是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