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亮光光,出門就成雙。背上縛繩子,馱人走四方(打一日常用品)?”
“這應該是皮鞋,每次我們穿著出門都要成雙,而且還得擦得光光亮。”
又是“秒答”,到底是人大的高材生,這種程度的燈謎對李燕來說太過簡單,三兩語就幫五六組人解了惑,在對方千恩萬謝下母女倆繼續往燈會深處進發。
“瑤兒快看,這么大一頭牛,里面能裝下一百個你了。”
眼前的“龐然大物”吸引了李燕的注意,只見主街上一頭長約五米的巨型“牛燈”正在緩緩移動。
雖然是白天,但也能從“牛燈”五彩斑斕的裝飾中想象它在晚上亮起來會是多么壯觀的景象。
“揚州工藝廠出品,怪不得,揚州的燈彩最以精致出名,能把這么大的牛燈做得如此活靈活現,沒有幾十年的功力肯定是不行的。”
從牛燈的介紹牌上李燕了解到了它的“來歷”,回想起一路走來所看到的諸多傳統文化游覽項目,不禁感嘆社會風氣的大進步,讓這些古老的傳承和以此為生的手藝人有了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的空間。
李燕走得很慢,看到感興趣的都會停留小會兒,瑤兒今天也格外乖巧,不哭也不鬧,待在媽媽的懷里用充滿好奇的小眼睛打量著周遭的一切。
出了主街,就來到了豫園最著名的景點——九曲橋。
這座花崗巖石橋的橋面雕刻農歷十二個月花卉圖案,頭尾飾以荷花浮雕,連接池岸與湖心亭茶樓,取自\"九九歸一\"傳統吉祥觀念,在1982年的時候就隨豫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上的游客很多,但只要李燕和瑤兒經過,大家伙都會自覺地讓開一條路來,不僅如此還會主動護在她們的兩側,防止落水的危險發生。
冬天沒有荷花盛開,但豫園貼心地在池子里擺放了很多人工花卉和景觀,配上喜慶悠揚的音樂,將江南園林的雅致和農歷春節的熱鬧完美結合,噴泉一起更是引得橋上的李燕連連叫好。
“好了,今天的最后一項任務,去綠波廊打包點好吃的回去。”
就這么逛了好幾個小時,李燕和瑤兒終于有些累了,從九曲橋出來她們就立馬拐進了著名的綠波廊餐廳。
把水晶蝦仁、松鼠桂魚、蟹粉菜心這些招牌菜都點了個遍,就連眉毛酥、蘿卜絲酥餅、棗泥酥這樣的點心也沒落下。
李燕如此大手筆的采購可不是單純想給晚飯省點力氣,而是希望讓大年初一的餐桌足夠豐盛,以此來預祝新的一年全家都能夠順順利利。
“不知道趙陽在南極的新年第一頓飯會是啥樣的?肯定沒我吃得好,瑤兒你說對不對,回頭就讓沈叔叔給爸爸發電報,告訴他我今天都吃了些啥,讓他好好流流口水。”
興許是司機師傅也趕著交班回家吃團圓飯,返程的公交車開得飛快,等回到新康里弄堂的時候路邊的燈剛好亮起。
暖黃色的燈光透過梧桐樹的枝葉,化為斑駁的影子為李燕鋪成了回家的路。
“燕子,儂回來啦?今早伐用燒夜飯啊?哦哦,對額對額,儂阿哥跟著阿紅到伊娘家去了。”
弄堂口的“長舌大嬸”還是一如既往地關心著別人家的事,李燕微笑應對卻不作久留,抱著瑤兒回到了家里。
“爸,媽,我打包了菜回來,我們今天晚上吃點好的。”
只消十來分鐘,重新加熱后的美食就擺上了餐桌,沒有阿紅在,就連屋子里的寒冷好像都被驅散了幾分。
最后一道三鮮砂鍋擺在中央,李燕將蓋子猛地一掀,熱氣升騰,一下子就把年味推到了頂峰。
外面的響了一整天的鞭炮聲又密集了起來,李燕也不甘示弱,從紅色塑料袋里拿出下午特地買的“千子鞭”,在門前盤成一個大圓,劃拉兩根火柴點燃引線,隨后捂著耳朵躲在屋檐下。
火光與聲響交織,在李燕的心中炸開了花,她雙手合十,又開始默默許愿。
“希望趙陽在南極一切順利,平平安安快點回來,我們一家三口就能整整整齊齊啦。”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