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在彝族聚集區工作多年,對各種風俗習慣不說了如指掌,至少已經熟門熟路,稍加解釋就給老沈講明白了今天的情況。
“我本來就是為了來看阿烏偉古老先生的,既然遇上了就沒有拍拍屁股走的道理,林老師你可否幫我問一下,看看能不能讓我也一起參加葬禮。”
中國太大,每一個民族,每一方土地甚至每一座大山里都會有不同的禮儀習俗,所以雖然老沈非常想要代替“j121”船上的那位海軍戰士送他爺爺最后一程,但依然需要得到當地百姓尤其是畢摩的首肯。
經過林霞的協調溝通,最終村里同意了老沈加入吊唁隊伍的請求,直到這時他才知道阿烏偉古老先生除了那名戰士外就再無其他親人。
“老先生的家人都在饑荒時代去世了,只留下這個么一個孫子,可惜到最后也沒個至親之人來幫他送終。”
這是一位村民通過林霞翻譯告訴老沈的話,基本也代表了村子里對這件事的態度,大家不懂什么南極考察的重要性,只知道老人辛勞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把孫子拉扯長大,結果走的時候還是孤獨一人。
老沈很想為戰士辯解,但話到了嘴邊又怎么都說不出來。
遠赴南極建立科考站,是能深遠影響未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極地格局的大計。
但在大山深處的小村莊里,村民們只知道老人有一位“不孝孫”。
與誰說,說什么,在此時此刻哀傷的呢喃慫唱聲下好像都變得沒有意義了。
吊唁儀式結束后,老沈決定在村里借住一晚,為了參加第二天的火葬。
不管心情有多復雜,至少他想當著阿烏偉古老先生面,說一說他的孫子有多么勇敢。
清晨,村民們將遺體從靈堂抬出,放置在事先準備好的擔架上。
擔架由兩根長木桿和竹篾編織的床面組成,上面鋪有毛毯或羊皮。
在將遺體抬上火葬場的過程中,由畢摩走在隊伍最前方,手持法器,邊誦經邊撒五谷雜糧,為逝者開路,驅趕沿途的邪靈。
火葬場其實就是一塊空地,中央是火塘,遺體被擺在上面,必須頭部朝向北方,那是彝族文化中先祖居住的方向。
畢摩再次誦經,祈求祖先接納逝者的靈魂。
隨后,由村中長輩舉起火把,將火塘中的木柴點燃,火勢迅速蔓延,將遺體完全吞噬。
火葬場哭聲一片,還有很多上了年紀的老婦人在不斷祈禱。
遺體化作灰燼,在畢摩的指導下幾個年輕后生用松枝或木棍將骨灰收攏,裝入陶罐,上面再覆蓋一塊紅布,象征吉祥。
所有的儀式環節完成,長長的隊伍再次起程,他們翻過高山,來到了村里的墓地,這里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是一塊上佳的風水寶地。
將陶罐下葬,畢摩最后詠唱經文,之后的幾天里他還會用削成人形的小松樹做成靈位,擺放在阿烏偉古老先生的家里。
老沈最后在靈位前上了一炷香才告別了小村,他知道等那位海軍戰士回家,熟悉的爺爺恐怕是見不到了,只留下空屋靈位和無窮無盡的思念。
“沈記者,我知道阿烏偉古老先生的孫子是在為國家做一件大事,他是真正的英雄。”
坐上返程的小巴前,林霞特地給老沈送了一個中國結,那是她支教的那些學生親手做的。
大山的風和陽光給這個漢族的姑娘染上了緋紅的膚色,那笑容比最清洌的山泉還要甜。
“你們都是英雄。”
老沈喃喃自語,身后的青山漸漸倒退,但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卻化作了嘹亮的吶喊,越發響亮。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