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1日到1月17日,整整17個日夜不斷的艱苦奮戰,五百多噸的建站物資終于完好無損地卸運到了長城站的工地上。
這無疑是一場漂亮仗,為能夠在夏季結束前勝利完成建設考察站的任務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但比起這些看得到的成果,隊員之間凝聚力和信任感的無形提升才是更加難能可貴的,這也成為了郭坤提出“苦戰二十七天,建成長城站!”口號的最大底氣所在。
長城站在設計之初就定下了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要最少保證20名考察隊員生存15個月的功能目標,所以各項設施的完善和互相輔助格外重要。
按照國際標準,一般南極考察站需要包括房屋建筑系統、供電系統、供排水系統、通信系統、條件保障系統、科研系統、余熱利用系統和垃圾處理系統等。
所以與其說是一個考察站,更貼切的形容應該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迷你城鎮。
想要建設起這么一座“城鎮”,所涉及的專業技術和工程工藝極度復雜,其中不少還是國內首創,根本就沒有實際操作的經驗可以參考。
這就讓考察隊不得不一邊施工一邊驗收,把每一個環節都做到最細致,以確保整體設施能夠順利運行。
“老余,這地基要挖多深啊?感覺都快到凍土層了。”
趙陽和其他新聞班的隊員一樣,每天都穿梭在不同的施工區域,在不影響其他隊員工作的情況下不斷記錄各種細節,為晚上能夠匯集成一篇篇報道搜集素材。
“還早呢,在南極建房子可不比在國內,防風和防雪埋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地基一定要深,最好超過一米,底部面積還要大,這樣配合速凝水泥才能給整體建筑結構提供良好的支撐。”
老余是個永遠樂呵呵的中年男人,平時和年輕隊員們的關系不錯,所以就算手里活一直沒停,嘴上還是抽著空給趙陽做起了科普。
“之所以要用水泥墊高地基,其實是為了給高架型施工預留空間,南極風大,積雪多,如果不讓建筑主體遠離地面,可能一晚上的積雪就能把房子全埋了。”
“就好像美國50年代在威爾克斯地建的那座考察站,現在都已經被埋在雪下面了,我們長城站可不能重蹈他們的覆轍。”
老余侃侃而談,趙陽奮筆疾書,這些都是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是不站在南極的土地上就不可能學到的經驗。
比起還在打地基的主體建筑工地,站區里還有一項施工已經臨近尾聲,當趙陽趕到的時候,動力班的班長蔡文已經在給柴油發電機安裝最后的低溫啟動裝置。
如果把長城站比喻成人類的身體,供電系統就是最重要的“心臟”。
為了在常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下的南極保證365*24小時的照明、取暖和其他用電需求,發電站是所有設施中最早開始建設和完工的。
郭坤抽調了15名隊員,加上“j121”船支援來的海軍突擊隊,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完成了平整土地、打地基、搭建木板房并加固的工作。
木板房由北京木材廠生產,所有板材都經過防火處理,房子的四個角落安裝了加固的鋼索。
“哎喲,趙陽來啦,快快,待會我們正好要準備啟動發電機,你給拍好好兩張照片,一定要把我和老蔡拍得特別神氣那種。”
拉住趙陽的隊員叫李晨,他是蘭州電源車輛所的工程師,主要負責發電站控制機柜的安裝,屬于低調的實力派。
“是啊,趙陽,我們還等著回國的時候拿著照片去找廠長申請先進職工呢,你趕緊給指導個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