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如果把考察站建在冰蓋上,隨著地質移動,建筑就會跟著冰蓋一起跑,一天兩天或許沒什么,但時間久了就會偏離預定的建站地點。”
“比如美國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建在2800米厚的冰蓋上,有研究表明等到20年后,它就會和現在的位置相差超過200米。”
“還有建站的選址最好是集中在沿岸地帶,海灘要平坦,夏季的時候陸緣冰能夠解凍散開,這樣有利于運輸小艇搶灘和靠岸,方便與大船之間的運輸,降低成本和難度。”
郭坤講得細致,不光是趙陽聽得入迷,就連其他隊員也是連連點頭。
“日本南極昭和考察站就建在一座小島上,沿岸的陸緣冰很寬很厚,哪怕到了夏季也無法完全解凍,所以他們的破冰船‘白賴’號只能在距離考察站50公里遠的地方錨泊,再靠雪上履帶車把物資運過去,麻煩不說,風險還大。”
嚴奇適時的補充,他之前來過兩次南極,訪問參觀過好幾個其他國家的考察站,而這些站點的劣勢弊端都成為了中國考察隊得以借鑒的經驗教訓。
“還有一條標準是我特地加上去的,就是考察站的站區附近要有淡水資源。”
郭坤指著列表中的最后一條,那是他在選址研究會上力排眾議最后做出的決定,自然是有特殊的理由。
“之前我和老嚴一起參觀過澳大利亞的三個南極科考站,他們都是用融化冰雪的方法來解決生活飲用水的問題,每天早上推土機鏟雪倒入大鐵桶,然后通電融化,再定量分配給隊員。”
“這種方式非常昂貴,一旦選用勢必影響其他功能和科研項目的預算,所以長城站的站址附近最好是有能夠直接飲用的淡水湖,這樣就可以滿足我們日常用水的需求。”
趙陽不斷在筆記本上寫著,這些文字最后都會進入到發回北京的報道當中,成為老百姓們了解神秘南極和長城站建設歷程的素材。
之后郭坤又介紹了其他幾條站址選擇的重點標準,而直升機也終于來到了第一個考察目的地——愛特萊伊灣內的海灘上。
“那里已經有人在建站了。”
剛下飛機,趙陽就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正有一群人在搬運著各種物資,代表烏拉圭的藍白條紋旗被風吹得“唰唰”響。
“是阿蒂加斯站,他們五天前開工的,所有物資都是由智利的船和飛機先運到馬爾什基地,再用車一點點搬過來。”
郭坤開口解釋,顯然他在來之前就知道了烏拉圭建站的情況,但從地圖上看整片海灘區域面積足夠,所以就算有人“捷足先登”,中國考察隊還是將這里列入了預選站址的清單。
經過半小時左右的勘察,期間還受邀參觀了烏拉圭已經建好的一個拱形鐵皮發電機房以及一棟小型房屋,最后郭坤和嚴奇遺憾地得出結論。
“這里的地區范圍比地圖上顯示的小很多,淡水湖也在山坡的另一側,而且還處于風口,不太適合建立大型的考察站。”
出師不利,扛著攝像機拍了半天的趙陽多少有些垂頭喪氣。
“沒事,選站址本來就不可能那么順利,我們把數據都記錄好,影像拍攝得盡量全面一些,等回到船上在讓大家集思廣益,肯定會找到合適的站點。”
郭坤笑著拍了拍趙陽的后背,他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長城站的建立關系重大,哪怕真看到合適的也不能立刻決定,必須要經過充分的討論和研究。
一行人不再拖沓,快速回到直升機上,螺旋槳飛速轉動,帶著他們直沖下一個地點。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