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改?”
新華社大院的辦公室里,老沈拿著手里的稿件滿臉愁容。
“一字不改!”
作為主筆撰寫人的趙陽卻格外“硬氣”,表示就算主編來找他也絕對不會“退縮妥協”。
“我們可不是地方小報,之前社長不是都說了嘛,這篇報道是要上《參考消息》或者《半月刊》的,你讓全國的領導干部和黨員群眾看我們在外國人的地盤上挨欺負?要是造成什么不好的影響我們兩個是要吃處分的。”
老沈苦口婆心,趙陽卻像吃了秤砣一樣。
按照他的說法,毛主席給中央黨校題的校訓就是“實事求是”,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更不應該養成“報喜不報憂”的投機做派。
如今中國在南極科考領域的確落后了,若是當起鴕鳥把腦袋往沙子里一埋,假裝看不見聽不到其他國家的“累累碩果”,那和封建舊社會王朝的閉關鎖國又有何區別。
心里越是屈辱,就越要咬緊牙關,團結一致去窮追猛趕,就好像郭坤在臨別時說的那樣——下次一定會邀請他們兩個親手用相機拍下五星紅旗在南極迎風飄揚的樣子。
就和之前在廣東、河北采訪的時候一樣,最后在“辯論”里占據上風的人還是趙陽。
但或許老沈其實壓根就沒想“贏”過,他同樣因為在南極會議上的遭遇而憤怒,也想要揮筆潑墨直抒胸臆,只不過被某些約定俗成的“規則”束縛了太久,所以才會不似趙陽那般初生牛犢不怕虎。
總之這篇有些“離經叛道”的報道文章就這么被送了上去,由于內容涉及重要外交事務,負責審稿的主編也不敢怠慢。
老太太戴著眼鏡,仔仔細細、從頭到尾、逐字逐句看了好幾遍,結果直接被“嚇”出一身冷汗,左思右想不敢自己做主,只能再次向上提請審批意見,一來二去最后竟然擺在了社長穆老的桌上。
“哈哈,這兩小伙子,還真有點我當年在延安寫前線通訊稿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了。”
穆老大筆一揮,名為《中國代表團遭遇不公平待遇,建立南極科考站勢在必行》的專題報道就出現在了下一期《參考消息》的醒目位置。
報紙一經發行,就如預想中的那樣在廣大讀者群體里激起了千石浪,“極地”、“科學考察站”、“企鵝海豹”這些新鮮的詞匯逐漸出現在很多老百姓的茶余飯后,甚至還在短期內掀起了一股“南極熱”的風潮。
趙陽和老沈在社里的安排下再接再厲,又撰寫了好幾篇關于南極科學考察事務發展的系列報道,一時間知名度暴漲,獲得了很多“極地愛好者”的喜愛和支持。
而郭坤那邊也沒閑著,回國后的他所率領的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除了繼續推動各項日常科考工作外,還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一場“南極考察展覽”。
展覽的規格很高,剪彩的是國務院姚副總理,展區總共分為五個部分:南極自然地理、南極考察歷史、南極科學考察、南極資源以及中國的南極考察。
如此盛會,自然吸引了大量媒體的關注,而趙陽和老沈作為南極領域的“金筆桿”也在被邀請之列。
“老友”重聚,肯定有講不完的話。
但郭坤作為展覽的主要負責人實在太忙了,光是接待各部門的領導和其他國家的駐華使節就已經把日程排滿,整整37天的展出,愣是沒抽出一點空來陪趙陽他們逛逛。
不過這樣反倒給了更直接觀察群眾反饋的機會,兩人拿著相機一路拍攝一路采訪,發現絕大多數老百姓其實是特別贊成大力發展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
尤其是在南極考察展覽大廳,正中央放著一個南極沙盤模型,四十多個常年考察站和一百多個夏季考察站分別用紅、綠兩種顏色的小燈標志著,這些考察站分屬于十幾個《南極條約》的協商國。
當發現沒有屬于中國的小燈后,參觀的群眾紛紛在留簿上寫道:“我國什么時候在南極建立考察站?”“我國應該盡快在南極建立自己的考察站!”“希望五星紅旗能夠在我們自己的南極考察站升起!”
民眾的聲音如此響亮,民眾的期盼多么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