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就是要堅持程序正義,即使在面臨壓力和緊迫情況下......”
下課休息時,江恨離正準備去接水,甘甜突然開口:“你的觀點很到位。”
江恨離愣了一下,隨即笑道:“你的發更一針見血。”
這是甘甜第一次主動與他交談,雖然語氣依然清冷,但至少不再是完全的疏離。
“基層工作中經常遇到類似問題,”甘甜輕輕嘆了口氣,“一些領導為了政績,往往選擇走捷徑,忽視程序正義。”
江恨離點頭贊同:“是啊,我在鄉鎮工作,在征地拆遷時,經常面對這樣的壓力。
不過我發現,凡是堅持程序到位的項目,后期問題確實少很多。”
午餐時間,學員們自然而然地分成幾個小組就餐。
江恨離注意到甘甜獨自一人坐在角落,便端著餐盤走了過去。
“這里有人嗎?”他禮貌地問。
甘甜搖搖頭,沒有拒絕他的加入,但也沒有表現出歡迎。
吃飯過程中,江恨離嘗試找話題聊天,但甘甜大多只是簡短回應,似乎更專注于吃飯。
直到江恨離提到今天早上的案例討論。
“其實我很好奇,在政法委工作,你們是如何平衡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江恨離問道。
甘甜放下筷子,認真思考了一下:“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實際上,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并不矛盾。
很多看似‘社會效果’好的做法,如果違法了,長遠看社會效果反而更差。”
她頓了頓,繼續道:“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在堅持法律底線的同時,找到最佳的實現途徑。
這需要創新思維,但不能突破底線。”
江恨離聽得入神:“能舉個例子嗎?”
甘甜想了想:“比如在處理一些群體性事件時,我們堅持依法辦事的同時,會引入第三方調解機制,既維護法律權威,又兼顧群眾情感需求,實現法理情的統一。”
兩人就這樣聊開了,從工作聊到法治建設,再聊到當前的一些熱點事件。
江恨離發現,盡管甘甜外表冷峻,但一旦談到專業領域,她不僅思維敏捷,而且有著深厚的專業素養和獨特的見解。
下午的課程是小組案例研討,巧合的是,江恨離和甘甜被分到了同一組。
案例是關于一個復雜的征地拆遷糾紛,要求各組提出解決方案。
小組討論中,幾位學員各抒己見,有的強調要強硬執法,有的主張妥協安撫,意見難以統一。
甘甜安靜地聽著大家的發,直到最后才開口:“我認為這個案例的關鍵不在于強硬或妥協,而在于找出問題的根源。
當初的征地程序是否存在瑕疵?
補償標準是否公正透明?群眾訴求是否有合理成分?”
她一番話點醒了大家,討論開始轉向具體的技術細節。
江恨離補充道:“我同意甘科長的看法。
此外,我認為還需要考慮如何建立長效溝通機制,而不是僅僅解決眼前矛盾。”
在兩人的引導下,小組最終形成了一個全面而細致的方案,在后續的小組展示中獲得了教授的高度評價。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