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目光掃向文武百官。
身為現代人的他,對皇權其實并沒有多少敬畏。
其他學子不敢看這些官員,但他敢。
溫黨官員看他的眼神都很冷漠,清流一派則是眼神鼓勵。
“皇上駕到!”又是一聲高亢的唱喏。
霎時間,殿內所有官員、貢士齊刷刷地跪伏在地,行三跪九叩大禮。
并且齊聲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興平帝身著龍袍,在內侍的簇擁下緩步登上丹陛,端坐于龍椅之上。
他目光掃過下方黑壓壓的人群,最終在李鈺和顧辭遠身上停留了片刻。
“平身。”
眾人謝恩起身,垂手恭立。
興平帝沒有過多贅,讓禮部官員領著新科貢士入座。
發放了筆墨紙硯后,皇帝緩緩開口。
“朕聞,士人之風,關乎國運。
古之士,或重于氣節,或精于實務。
然則,氣節若無實績相襯,則近于空疏。
實務若無操守為基,則易流于功利。
今觀朝野,或有清議盈庭而事功不彰,或有吏才卓著而德望有虧。
茲策爾等:為國求才,當如何辨士之真偽,衡才之短長,使氣節與事功兼得,
俾朝多得真才實學之士,而少空談誤國、利祿熏心之徒?
爾諸生皆歷經考選,即將為國之棟梁,其各抒所見,務切時宜,勿尚虛。”
此題一出,殿內越發安靜。
顧佐衡和溫知行兩人也在殿內,聽到這題目,不由眼皮都跳了跳。
皇帝這是對他們不滿啊。
以往出題,都是禮部官員跪接皇帝的策問題,在發給每一位貢士。
而這一次,皇帝卻直接口述,明顯是要讓他們這些大臣聽。
不過溫知行很快就鎮定下來,如今國庫空虛,皇帝是離不開他的。
之前查科舉案,錦衣衛雖然沒有查出太多證據。
但也是有一些自蛛絲馬跡的。
作為最忠于皇帝的機構,皇帝如果詢問,肯定是事無巨細全都會說。
最終只是罰了趙伯仁一年俸祿,而自己什么事沒有。
皇帝真不知道是他溫知行在后面嗎?
當然不是,當初陳家的案子,如果沒有皇帝點頭,陳家根本不可能流放。
皇帝是知道他和李鈺之間事情的。
沒有深查,就說明皇帝不敢動他。
畢竟北邊的戰事需要的錢財,還需要他這個次輔想辦法。
因此這題雖然暗指他德行有虧,但溫知行并不在意。
題目既然出了,接下來自然是作答時間。
殿試考一天,而且又只有一道題目,所以考生們都不著急。
雖然他們大多數人無法爭奪前三名,但還是可以爭奪二甲的。
名次越高,就越高,因此答題要慎重。
李鈺此時也在思索,該如何答題。
這道題,看似在問選才標準,實則直指當前朝堂最大的頑疾——清流與溫黨之爭!
首輔顧佐衡代表的清流,往往以氣節自詡,但皇帝認為他們有時過于固執。
次輔溫知行代表的權貴一派,雖不乏吏才卓著者,卻德望有虧,結黨營私。
皇帝對兩方皆有不滿,其心中理想的治國之士,是能超越黨派,兼具操守與能力之人。
此題既考校新科貢士們對朝局的洞察力,也試探他們自身的價值取向和政治潛力。
李鈺揣摩著皇帝的意思。
如今朝堂兩極分化,皇上應該是想要看到一些打破僵局的新思路。
或者說,是想看看有沒有人能夠理解他這位帝王平衡朝局的難處與期望。
殿試果然很難,哪怕是李鈺此時也沒有太好的頭緒。
其他考生也是,冥思苦想,遲遲沒有人動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