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不知道,陳年心中卻是清楚。
九年之前,上清十一大曜燈儀之下,十一位星君法意顯化。
神首羅?隱曜與神尾墜星計都兩位星君呈逆行之相,擺明了天道有異。
若是郁思平此為真,那天道有異的原因...
陳年猛然抬頭看向天際,隱約之間,他仿佛在萬丈高天之上,看到了一只以世間萬物為食的萬丈高天之鬼!
“古者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
余音未絕,仍在陳年耳邊環繞。
天鬼,天鬼,或許真的就是字面意思。
祀神禱鬼,或許最初之意,便是討那天鬼開心,用以求活!
陳年望著天空,眼中眸光不停閃爍。
天道、天鬼、仙神、祭祀、鬼神、法界、陽氣...
一個個念頭自他腦海中浮現,又快速消失,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地方,也慢慢的清晰了起來。
隨著他腦海中思路不斷運轉,一層新的陰影蒙上了陳年的心頭。
天,怎么會死?!!
而在他身旁,郁思平并沒有因為皇甫昌明的震怒有半點退縮之意。
他上前一步,看著皇甫昌明的面龐,沉聲道:
“既然先生稱學生為信口胡,那不知先生可否教我,何為天鬼?”
“以先生之,古之圣賢,為天鬼之所欲,方得天下大利。”
“那天鬼之所欲為何?為天鬼之所不欲,又為何?”
皇甫昌明看著郁思平那張稚氣剛消的面龐,已經全無了先前的輕視之心。
此明著是問天鬼之欲,實則是在問,那所謂的天鬼所欲的解釋權在誰手中。
畢竟皇甫昌明先前有,古籍亡佚眾多,其所不過是古籍之中的只片語。
若是如此,那古之圣賢所,豈不是成了人人可以注解,并以之為憑,行祭祀之事的借口?
此問若是答不出,便是皇甫昌明私心所在。
足以使其自亂陣腳,以證其借古圣之事,行已之欲行。
能夠名滿天下,哪個不是辯經中的高手,皇甫昌明如何看不出郁思平的心思。
他目光掃過眼前的三個年輕人,沉聲回道:
“我為天鬼之所欲,天鬼亦為我所欲。若我不為天鬼之所欲,而為天鬼之所不欲。”
“天欲義而惡不義,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
“天鬼之所欲,只在一個‘義’字。”
“‘義’嗎?”
陳年回過神來,看著對峙之中的兩人,眼中閃過一抹精光。
天道有異的真相,或許不在那些山門世家手中,而是記錄在這個世界凡俗的經史典籍之內。
陳年整了整思緒,向前一步,緩緩開口道:
“先生此番論,不知是那夫子所,還是先生自悟?”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