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后,糍粑幾乎都成了工業制品,糯米蒸熟后倒入攪拌機里攪拌成泥糊,同時往里面添加各種延長保質期的添加劑,再通過機器分切、模具壓制成形,然后進入冷庫急凍凝固,之后便切割、包裝、出庫。
今天來幫忙的人不少,不過都是張家本家人,五六個漢子拿著拳頭粗、一米長的木棒躍躍欲試。
這時一個人走進屋里,大聲說道,“老九,殺豬師傅來了,快過去招待。”
后院的廚房里面,兩口大鍋里的甑子冒著熱氣,顯然糯米即將出鍋。
打完一鍋又打了一鍋,兩鍋糍粑打完,還剩了一團糯米糊沒有用,而是揪成拳頭大的小團分給眾人吃。
做糍粑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糍粑,一種是小的糍粑餅。
今天來的殺豬師傅不是朱師傅,而是他的兩個徒弟,沒有師傅在場,這兩位已經出師的弟子也端起來了,四平八穩地坐在椅子上喝茶抽煙、與張家兄弟寒暄。
看到他們的吃法,大家都忍俊不禁,卻又忍不住學了起來。
七八個身強體健的婦女站在一旁,她們都是張家的媳婦,今天的任務就是燒火煮飯,以及協助制作糍粑。
前端則是對著十幾部手機、穿著民族服裝或者老土衣服的“新農主播”在直播間里賣力叫賣。
接下來便到了打糍粑的最后一步,做糍粑。
另外兩人用厚厚的抹布扣住甑子外面的扣手,“嘿”地一聲,便將那么大一桶糯米飯抬了起來,迅速放到桌子上。
杵一下,喊一聲,“嗨唑、嗨唑、嗨唑……”
大的就是將糍粑攤成直徑約40到50厘米、厚約7、8厘米的大餅,小的則是巴掌大的小餅,厚度也只有兩厘米,甚至更薄。
刷刷幾下將油涂滿石壁,早已守在一旁的兩人便將糯米擱在碓臼邊緣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倒。
圍著碓臼的其他人舉起木棍跟著大喊,“吼、吼、吼!”
等熱氣稍微散開,便將甑子傾斜,又有兩人拿著鍋鏟將甑子里的糯米飯全部扒拉進筲箕里面,落到白布上。
老太太照例在木棍頭上抹了一層油。
蒸熟的糯米被抬到碓臼里,便可以開始打糍粑。
就這樣循環往復,一棍接著一棍,將顆粒分明的糯米搗成泥糊狀。
對哦,朱師傅約了他今天中午一起喝酒的,可是自己又答應了張文良幫忙做幾道菜,那怎么搞?
張文良也反應過來,湊到陳凡跟前小聲說道,“你要是跟朱師傅約好了,那就先過去。”
陳凡哈哈一笑,“不過味道確實好,要不試試?”
接著便有一個人仰頭大喊,“打糍粑嘍!”
一直打到看不見一顆完整的糯米,才將糍粑團抬起來,放到旁邊抹了油的案板上。
然后就可以放在鋪了白布的案板上冷卻、凝固。
(打糍粑)
就和“大師作的茶葉”一樣,手工一天能打好幾噸。
等看到陳凡,他們才眼前一亮,其中一人笑道,“陳師傅,我師傅還在等你過去呢。”
四根木棍便一起杵下去,然后用力上挑,將糍粑架到半空,老太太則繼續往石壁上抹油。
隨著糯米越來越黏,木棍上都沾滿了糯米糊,這時候便用木棍蹭木棍,將糯米刮下去。
張家這么多人,而且年紀相差不大,自然不是親兄弟,而是堂兄弟,同齡的可能就有三四個,所以張老九看上去比張文良小不了幾歲。
陳凡不好意思地苦笑了一聲,“這兩天事情太多,我一下子給忘了。”
頓了一下,他又說道,“沒事,現在才8點多鐘,反正殺豬也很快,等一下殺好豬,我給妹橋昧嗽俟ヒ膊懷佟!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