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得先把核彈造出來,接著才是導彈……
……
與此同時。
102兵工廠。
衛士2火箭炮正在如火如荼生產中!
整個生產過程像“搭積木+層層檢查”。
先造小零件,再拼大部件,最后總裝+測試,一步錯都不行,全程蘇華人盯著。
先造“基礎零件”,金屬件和精密件。
鋼鐵車間先把鋼板、鋼管用切割機切好,再用折彎機、焊接機做成“粗零件”。
比如發射車的車架、火箭彈的外殼,然后用除銹機除銹、噴漆。
同時,精密車間用數控機床做“小而精的零件”。
比如控制系統的電路板底座、火箭彈的尾翼軸,電路板生產線貼好電路板上的小零件。
同時,另外的車間開始造“核心部件”,火箭彈和發射架。
工人們需要先把焊好的外殼拿來,用燃料灌裝機灌燃料,再裝彈頭。
也就是炸藥和引信。
最后裝尾翼,密封好,貼標簽。
突出“射程200公里”和“高爆彈頭”。
另外一組工人開始造發射架。
把鋼管焊成“12根管子并排的架子”,裝上液壓裝置,再跟控制系統的線路連起來。
……
另外,在汽車廠這邊。
劉長春按照林天給的圖紙開始改“發射車”。
直接把卡車改成炮臺。
按照圖紙生產特制的重型卡車,把原來的多余的座位、車廂去掉。
汽車工人需要把焊好的發射架用起重機吊到底座上,焊死、固定牢。
再把控制系統的電腦、雷達、通訊設備裝到駕駛室旁邊的操作艙里,連上線計算機。
能控制發射架角度,雷達能連到操作屏。
當然,這些事情還得陳若楠過來協助。
一切盡然有序的進行中……
等這一切準備好了之后。
最后就是總裝了,把所有部件拼起來。
比如,用裝彈車把火箭彈吊到發射架的管子里,一根管子裝一枚。
把保障車、裝彈車、維修車跟發射車、指揮車的通訊連起來。
最基礎的要求就是指揮車能給發射車發送命令“打哪個目標”的指令。
同時,檢查所有連接,發射架的液壓管漏不漏油、控制系統的線路通不通、火箭彈裝得牢不牢。
至于,后面的“測試”。
得先在車間“靜態測試”,開電源,按按鈕看發射架能不能抬起來、控制系統的雷達能不能轉、計算機算不算得準。
再拉到“試驗場動態測試”,找沒人的地方,打1-2枚火箭彈。
不用裝真炸藥,裝模擬彈頭。
測射程夠不夠、方向準不準,打完看發射車能不能正常開走、零件壞沒壞。
有問題就改。
比如射程不夠,就調燃料量。
方向偏,就修尾翼。
當然,那都是后話了……
……
很快,時間來到1950年10月19日,東北軍全軍整備,雄赳赳氣昂昂,第一批戰士正式入朝。
抗美援朝戰役正式爆發。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