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頓了頓,目光深遠,“和當地政府接觸時,可以試探性地提一下,我們是否有機會參與一些‘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項目,或者投資建立一個小型的合資示范工廠。表達我們長期投資、技術轉移的誠意。”
“老板,這步子是不是有點大?政策風險……”陳威廉有些顧慮。
“風險與機遇并存。”張建軍語氣堅定,“北邊現在的風向是鼓勵對外交流、引進技術資金。我們率先響應,態度誠懇,規矩做事,反而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支持。就算暫時不成,也能留下好印象,為將來鋪路。”
“我明白了,我盡快安排去廣州。”陳威廉感受到了張建軍的決心。
就在張建軍積極布局內地市場,試圖開辟新戰線時,那位北方的“李副團長”,再次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了。
這次不是通過正式渠道,而是由霍英東轉交了一封私人信函。信的內容很簡短,措辭謹慎,以個人名義對建邦實業近期在國際市場上遇到的“不必要的困擾”表示關注,并提到“內地市場廣闊,歡迎一切守法經營、注重質量的優秀企業參與建設,共同發展”。落款只有一個小小的“李”字。
這封信,沒有做出任何具體承諾,卻傳遞出極其重要的信號:對方一直在關注著他,并且對他近期的遭遇了然于胸,甚至暗示了某種程度的支持意向。
張建軍看著這封信,沉思良久。這更像是一次無聲的考核,看他如何應對危機,如何選擇未來的道路。
他將信小心收好,沒有回復,也沒有對外透露分毫。有些默契,心照不宣即可。
他繼續推進著自己的計劃。陳威廉帶隊前往廣州,談判進展順利;東南亞和中東市場的訂單開始逐步增加,雖然單子不大,但勢頭良好;北美和歐洲的貨柜在經過一番波折后,也陸續清關,雖然損失了一些時間和金錢,但總算保住了客戶。
建邦實業這艘大船,在經歷了一陣劇烈的顛簸后,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航線上,并且變得更加堅固,航向也更加清晰。
然而,張建軍始終保持著最高級別的警惕。他知道,怡和內部的整頓不會無限期持續,那位吃了癟的經理也不會永遠沉默。海面之下,更大的暗流或許正在匯聚。
一天深夜,他獨自留在辦公室,再次打開了那個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系統界面。目光掃過那些遠超時代的技術資料列表,最終停留在幾項關于新型化工合成材料(如更環保、性能更優的塑料替代材料)和基礎電子元器件(如早期晶體管、集成電路設計)的條目上。
或許,是時候未雨綢繆,為建邦實業打造一些獨一無二、難以被模仿和扼殺的核心技術壁壘了。只是這些技術的來源,需要一個完美的、經得起scrutiny(審查)的解釋。
他需要一個契機,一個能讓這些“未來科技”合理現世的契機。
窗外,香港的夜空星光黯淡,但城市的燈火卻璀璨如晝,照亮著充滿機遇與風險的未來。
張建軍關掉系統界面,眼神重新變得堅定而銳利。
無論暗流如何涌動,他都必須,也必將破浪前行。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