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考察團來訪的消息,像一陣微不可察的風,悄然吹皺了香港商界的一池春水。官方層面并未大肆宣揚,但在特定的圈子里,卻引起了足夠的關注和猜測。
張建軍對此保持了極大的耐心和謹慎。他沒有主動去打聽考察團的具體行程和成員名單,只是讓鐘博士以技術交流的名義,與那邊保持若即若離的聯系,并委婉表達了建邦實業對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渴望,以及歡迎任何形式的友好交流。
他知道,對方既然拋出了魚餌,自然會找上門來。主動湊上去,反而落了下乘,容易被人拿捏。
果然,幾天后,一個電話直接打到了張建軍的辦公室。來電者自稱姓譚,是考察團的隨行工作人員,語氣客氣而程式化,詢問張先生近期是否有空,考察團中的幾位領導和專家對建邦實業的發展模式很感興趣,希望能安排一次“非正式的參觀交流”。
張建軍自然滿口答應,將時間定在了兩天后的下午。
放下電話,他沉吟片刻,叫來了龍五。
“兩天后,北方考察團要來廠里參觀。安保級別提到最高,但一切要在無形中進行,不能引起對方任何不適。另外,讓龍三動用一切資源,盡可能查清這個考察團的核心成員背景和真實意圖,特別是這位聯系的譚先生,以及團里有沒有姓趙的領導。”張建軍吩咐道。他記得之前霍英東提過,那個神秘人可能姓趙。
“明白。”龍五領命而去。
兩天時間轉瞬即逝。參觀當天,建邦實業的觀塘總廠區顯得格外整潔有序,但并沒有刻意張燈結彩,工人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忙碌著,一切看起來都是日常高效運轉的模樣。
下午三點,兩輛黑色的國產紅旗轎車在一輛低調的陪同車輛引領下,駛入廠區。張建軍帶著陳威廉、周永泉等幾位高管,在辦公樓前迎候。
考察團規模不大,只有六七個人。為首的是一位六十歲左右、戴著眼鏡、氣質儒雅的老者,經介紹是考察團的團長,姓李,職務是某經濟研究部門的主任。旁邊一位四十多歲、身材精干、目光敏銳的中年人,則是副團長,姓李。而之前電話聯系的譚先生,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干部,主要負責聯絡協調。
張建軍熱情而不失分寸地將眾人迎進會議室,簡單介紹了建邦實業的發展歷程、主營業務和未來規劃,重點強調了公司在技術研發、質量控制和市場開拓方面的努力,語務實,數據清晰,絕口不提敏感話題和政策。
李主任聽得頻頻點頭,偶爾插話詢問一兩個關于生產技術或成本控制的問題,顯得很專業。李副團長則話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靜靜地觀察,目光偶爾掃過會議室墻壁上掛著的生產流程圖和組織架構圖。
簡單的交流過后,張建軍親自陪同考察團下到車間參觀。從原料倉庫到注塑車間,從組裝線到質檢部門,一路走來,生產線井井有條,工人們操作熟練,現代化設備和嚴格的管理體系給考察團留下了深刻印象。
“張先生的企業管理得很規范,很有活力,不像有些廠子死氣沉沉。”李主任評價道,語氣中帶著贊賞。
“主任過獎了,我們還在不斷學習改進。”張建軍謙遜地回答。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那位李副團長依舊沉默寡,但觀察得極為仔細,有時甚至會停下腳步,多看幾眼設備的銘牌或是墻上的操作規程。張建軍注意到,他對生產細節和技術參數的關注,似乎遠超一般的經濟干部。
參觀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結束后,雙方回到會議室稍作休息,準備告辭。
就在這時,那位李副團長似乎不經意地走到張建軍身邊,看著窗外繁忙的碼頭,看似隨意地問了一句:“張先生的生意做得這么大,涉及進出口,和海外僑胞的聯系應該也很密切吧。不知道對南洋那邊的市場怎么看。”
來了。張建軍心中一動,知道真正的戲肉可能來了。
他面色不變,謹慎地回答:“南洋市場潛力很大,華人眾多,我們確實和一些僑胞有生意往來,主要是原材料采購和部分產品銷售。不過那邊情況也比較復雜,我們一直是抱著謹慎合作、互利共贏的態度。”
李副團長點了點頭,不再多說,只是意味深長地看了張建軍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