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光手電的光柱刺入幽深的密封腔體。張建軍半個身子幾乎探進檢修孔,目光一寸寸掃過那些布滿油污、結構精巧又無比復雜的金屬構件。
巨大的“斯特封”密封環、泛著冷光的導向套、迷宮般的回油槽道、承載著萬噸壓力的厚重缸壁……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寒風從廠房屋頂的縫隙灌入,發出嗚嗚的聲響。趙鐵山和專家組成員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突然,張建軍的手電光柱停住了,聚焦在導向套內壁靠近密封槽根部一個極其不起眼的區域。
那里似乎有一道極其細微的、不同于正常機加工痕跡的紋路,很淺,像是金屬在巨大壓力下產生的極其微小的屈服形變。
張建軍又迅速將光掃向密封槽底部邊緣,對比著腦海中那份模糊的蘇聯圖紙。
圖紙上標注的密封槽底部過渡圓弧是r3,但眼前實物…那極其細微的形變位置和走向,似乎暗示著實際加工可能更接近r2甚至更小!
一個極其細微的加工偏差!正是這個細微的偏差,在萬噸級的周期性沖擊載荷下,導致應力在局部高度集中,最終傳遞到密封環上,造成了異常磨損和泄露!
這不是簡單的密封環磨損,更不是列昂尼德輕飄飄一句“結構缺陷”能概括的!
這是核心承力結構在極限工況下暴露出的、極其隱蔽的應力集中點!是設計與制造精度在極端條件下的脆弱平衡被打破!
“找到原因了。”張建軍直起身,聲音不大,卻像驚雷在寂靜的廠房里炸開,蓋過了呼嘯的風聲。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他身上,充滿了難以置信的驚愕和一絲絕處逢生的希冀。
“不是結構缺陷,”張建軍斬釘截鐵,手指精準地指向剛才光照的位置,“是這里!導向套與密封槽根部過渡區,原設計r3過渡圓弧,實際加工可能不足r2!”
“在極限壓力下形成微觀應力尖峰,導致金屬局部屈服形變,進而引發導向套輕微偏磨,最終傳導破壞了密封環的配合!”
張建軍目光掃過震驚的眾人,尤其是那位設計院高工:“立刻復核我們帶來的所有原廠圖紙,重點查這個過渡區的標注尺寸和實際測量數據!吳工,組織人,想辦法在不拆大件的前提下,給我測出這個位置的精確尺寸和形變量!要快!”
“另外,”張建軍的聲音帶著一種掌控全局的冷硬,“準備高標號紅丹粉和刮研工具。密封環和導向套的修復方案,等數據出來,我來定!”
廠房里死寂一片,只有寒風在嗚咽。
趙鐵山張著嘴,看著眼前這個年輕得過分的技術組長,看著他沉靜卻仿佛燃燒著火焰的眼睛,一股巨大的、混雜著狂喜和敬畏的情緒猛地沖上頭頂!
列昂尼德判了死刑的巨獸,在他手里,似乎看到了一絲撬開生門的縫隙!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