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好萊塢的億萬富豪 > 第467章 大選余波(下)

      第467章 大選余波(下)

      合眾國五十州,四百三十五個國會選區,乍眼一看,紅藍雙方犬牙交錯,在北美大陸的精華地帶如圍棋博弈一般,殺得難解難分。

      態勢之復雜,競爭之激烈,局面之多變,總能教那些對美國政治一竅不通的局外人看得頭暈腦脹。

      但只要向下深挖兩層就會發現,復雜的精致外殼下面,藏著的往往都是簡單的丑陋人心。

      這四百三十五個國會選區,每隔十年要根據各州當時的相對人口比例重新進行分配。由于美國憲法沒有明確規定該如何分配各州可以獲得的選區數量,自1792年以來的224年間,各種分配席位的方法輪番登場,杰斐遜方法、漢密爾頓方法、韋伯斯特方法,一直到現在使用的亨廷頓-希爾法……光是學習這些分配方法及其背后的歷史沿革,就能在大學里面單獨開設一門課程。

      以2010年的國會選區分配為例,人口激增的德克薩斯獲得了四個新選區,佛羅里達獲得了兩個,亞利桑那、佐治亞、內華達、南卡羅來納、猶他和華盛頓分別增加一個選區。上州人口流失嚴重的紐約,和經濟一直不景氣,居民也紛紛外遷的俄亥俄失去了兩個席位,伊利諾伊、愛荷華、路易斯安娜、馬薩諸塞、密歇根、密蘇里、新澤西和賓夕法尼亞也因為人口流動而丟掉了一個眾議員的名額。

      選區增加的基本上都是紅州,選區減少的基本上都是藍州,一來一去,這共和黨就有了24個眾議員席位的優勢。

      當然,兩黨在各州的國會選情還不能這樣簡單地一以概之,因為除了選區數量的重新分配之外,每個州也有自己的選區劃分法。

      除了阿拉斯加、特拉華、北達科他、南達科他、佛蒙特和懷俄明這六個在眾議院只有一名代表的人口小州之外,其他44個州,必須在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之后重新劃分選區,但聯邦沒有規定,也沒有權力規定各州選區劃分的具體辦法,這就導致44個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某些州由州立法機構來負責選區重劃,某些州由單獨成立的選區重劃委員會來決定。某些州由委員會劃分,但是需要經過州立法機構審批。某些州由州立法機構來劃分,但是需要經過州長審批。某些州只允許每十年劃分一次選區,而某些州則允許在“十年中期”,即第五年的時候就重新劃分一次選區,這樣十年總共可以重劃兩次。還有的州可以每十年劃分兩次國會選區,但只能劃分一次州議會選區……

      每個州確定的選區重劃標準也有所不同,某些州更強調人口均等,每個國會選區的人數都要相同。某些州更注重緊湊性和毗連性,盡量將同一族裔的社群保留在一個選區之內。某些一黨獨大的州強調維護現有的政治共同體,保證自己在每個選區都占據優勢。而某些關鍵的搖擺州,則特別看重維護黨派公平……倒不是因為這些州更堅持公理、公平和正義,而是這些搖擺州的州議會通常也是搖擺的,過道兩邊的議員如果不互相妥協的話,根本就沒辦法達成一致。

      以紐約州為例,這個深藍州有一個跨黨派的選區重劃委員會,但其建議不具約束力,其成員也很難達成一致。民主黨州長和立法機構常常會繞過該委員會,自行劃定選區。2022年,民主黨人聯手將六個保守派地區合并為三個,并將布魯克林的自由派地區納入包含了斯坦頓島的搖擺選區之中,從而將至少四名共和黨現任議員趕出了國會。

      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種完全以門戶私計和黨派利益為考量的荒唐行徑,竟然是合法的。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政治格局越來越僵化,藍州與紅州的界限越來越分明,兩黨的門閥權勢越來越大,種種王朝末年之相一一顯露,也就不是什么難以理解的事情了。

      時至今日,留給兩黨爭奪的所謂戰場已然不多,大部分都是像杰里-納德勒的紐約州第10國會選區那樣,還沒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結局。

      譬如路易斯安那州第五選區的拉爾夫-亞伯拉罕,以208545票的數據拿到81.5%的得票率,十分可怖。最關鍵的是,他的競選對手比利-伯克特,也是共和黨的候選人。

      也就是說,在這個選區,不管哪位候選人上位,對于共和黨來說都是勝利。

      如果你覺得這就已經很夸張了,那不如看看加利福尼亞第40國會選區的露西爾-羅伊巴爾-阿拉德,這位女議員自1993年開始就在國會山工作,至今已經連續贏得了12次競選。作為第一位擔任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十二樞機主教”之一的拉丁裔女性,阿拉德在拉丁裔眾多的洛杉磯基本上可以打橫著走。她在國會山的政治影響力是如此強大,在選區當地的社群關系是如此深厚,以至于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沒人愿意跟她打擂臺。

      輸掉競選是一回事,以80%甚至90%的差距被屠殺又是另一回事了。

      于是,阿拉德議員的2016選戰,也就是走了個過場而已。76.3%比23.7%,在沒有任何競選活動的情況下,輕松擊敗拉出來湊數的獨立參選人,羅曼-加布里埃爾-岡薩雷斯。

      包括cnn、abc、紐約時報在內的諸多媒體,在官方網站上甚至沒有囊括這個選區的投票信息,只是標注了一句“這位候選人在沒有主要政黨對手的情況下參選”,然后就直接把這個選區劃給了露西爾-羅伊巴爾-阿拉德。

      兩黨制統治下的美國,就是如此殘酷。

      因此,435個選區里,競爭稍微激烈一些,有懸念可談的,只有57個。

      而在這57個選區里面,又只有23個能真正稱得上是兩黨相爭,勝負難料,不到最后一刻,無法預測鹿死誰手的搖擺區。

      魯本-基胡恩參選的內華達州第四國會選區,就是其中之一。

      “從參議院到眾議院,內華達州今年算是最前線了,坐在這里我都能聞到戰場上還沒散去的硝煙。”

      韓易的這句話或許有些夸張,但確實能很好地概括2016年內華達州的選戰態勢。

      今年,十二個立場曖昧的搖擺州,和兩個擁有獨立選舉人票的國會選區,緬因州第二國會選區和內布拉斯加第二國會選區,是決定總統大位的勝負手,而內華達,即是其中之一。

      雖然就在藍到不能再藍的加州旁邊,但內華達州卻是以“紫色”著稱,因為約三分之一的潛在選民,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六張選舉人票,雖然看上去不多,但在局面焦灼的時候,卻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奇妙的是,關于內華達州的選情,還有一個自上世紀初就一直延續至今的玄學。

      什么玄學?

      那就是,自1908年的威廉-霍華德-塔夫脫起,每一位最終勝出的共和黨候選人,都拿到了內華達州。

      正因如此,兩黨的總統候選人分別在這里舉行了多場集會,特別是橘子色的紐約地產大亨。6月18日,在金銀島酒店舉辦競選集會的maga小老頭,差點被一名“有精神障礙史”的20歲英國公民邁克爾-史蒂文-桑福德刺殺,后者當時試圖搶奪拉斯維加斯大都會警察的配槍未遂。

      你看,在他2024年“被上帝眷顧”,打了個耳洞的整整八年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想要用物理手段解決問題了。

      另外,由于內華達州的參議員哈里-里德宣布將于2017年1月任期結束后退休,不再尋求連任,今年的內華達忽然也變成了參議院選舉的戰場州。在佛羅里達、伊利諾伊、印第安納、密蘇里、內華達、新罕布什爾、北卡羅來納、賓夕法尼亞和威斯康辛這九個參議院戰場州里,內華達州是唯一一個現任參議員為民主黨人的。捍衛該州的席位,是民主黨想要在2014年凈丟九席的慘敗后,重新奪得參議院控制權的必經之路。

      可以說,如果連內華達州都保不住,那民主黨想要成為參議院內的多數黨,就只能淪為一紙空談。

      民主黨推出的候選人,內華達州第32任司法部長,擁有拉丁裔血統的凱瑟琳-科爾特斯-馬斯托,與共和黨推舉的代表,退役陸軍少將,骨科醫生約翰-赫克,雖然這兩個人各自有各自牢不可破的基本盤,但他們對那三分之一獨立選民的吸引力,都要打個問號,沒有誰比誰更有優勢。選前三天,民調顯示,馬斯托和赫克的預計得票率,是48.9%比48.4%。

      一般情況下,內華達州參議員選舉的投票總數,也就在100萬張左右。也就是說,兩黨候選人之間的民調差距,還不到5000張票。

      這才是真正的戰場。

      最后,到了眾議院層面,內華達州也有兩個牽動全國關注的重要選區,nv-3和nv-4。

      nv-3,即內華達州國會第三選區,是約翰-赫克擔任眾議員的地方。因為要代表共和黨出戰參議院,他只能將接力棒交到丹尼-塔坎尼安手上。塔坎尼安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律師,一名頗為成功的房地產商人,和一個……常年競選公職的候選人。之所以會給他冠以“常年競選”的頭銜,是因為他曾參加過2004年內華達州參議院、2006年內華達州州務卿、2010年美國參議院、2012年美國眾議院的競選,但均未獲成功。

      這樣一位常敗將軍擊敗其他六位候選人,在共和黨黨內初選中脫穎而出,讓民主黨看到了翻紅為藍的希望,因為在他們這邊,以62.2%的得票率毫無懸念贏下提名資格的杰姬-羅森,是當地猶太教會的領袖之一,還是內華達州最大、最具實力的工會之一――烹飪工人協會226號分會的成員。支持移民改革,并且倡導提高最低工資,呼吁為內華達博彩業和旅游業提供更多政府資金支持的她,頗受獨立選民的青睞。

      民主黨全國黨部對這一選區下了重注,即將退休的哈里-里德親自督導選戰,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則負責為其籌措資金,誓要將這個從2003年開始,六次選舉五次紅色的選區,變成民主黨奪回國會控制權的前進基地。

      nv-4的情況大致相同,只是部分細節方面略有出入。

      比如這里的共和黨候選人克雷森-哈迪沒有丹尼-塔坎尼安那么衰,第一次參選就成功當選,今年正雄心勃勃地尋求連任。

      比如魯本-基胡恩并不是杰姬-羅森那種從來沒有出任過公職的政治素人,他已經是州參議院的多數黨黨鞭,在州立法機構內,甚至內華達州境內的其他層面,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但正是因為兩邊的候選人都比nv-3的要強力一些,導致這里的競爭更加激烈,在政治分析家們看來,更加難解難分。

      再加上第四選區本身就是2010年內華達州選區重劃之后出現的新選區,還沒有形成任何一個黨派無法撼動的鐵票倉,兩黨輪流坐過一次莊,但都還沒來得及鞏固勝利果實。

      于是,無主之地nv-4,與它西邊的鄰居nv-3一道,成為了2016年國會選舉決定兩黨最終格局的23個戰場之一。

      “說真的,這幾個戰場打得確實有點精彩。選舉日那天晚上,我基本上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關注這里的情況。”喬丹-布羅姆利抿抿嘴,動作緩慢地不住點頭,似乎還在回味那一天的激烈戰況,“你那天也在看嗎?”

      “是,我也在……關注。”

      韓易含糊地應付了一句,然后開始在手機上查閱數據。

      他只是第二天起床之后關注了一下結果,當天晚上……

      有別的事情在忙。

      “總統大選,民主黨得票率47.92%,共和黨得票率45.5%,比2012年的時候接近多了。”

      “主要是瓦肖縣從深藍變成淺藍了。”喬丹-布羅姆利解釋道。進入二十一世紀,內華達州的選情如何,其實就看兩個地方,拉斯維加斯所在的克拉克縣,和人口排名第二的瓦肖縣。這兩個縣里,克拉克縣基本上沒有換過顏色,是民主黨的鐵票倉。這里的顏色越深,民主黨的基礎票數就越穩定。至于瓦肖縣,在本世紀初還是淺紅色,但奧巴馬上臺之后成功將其翻藍,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了民主黨在內華達州又一個穩定的選票來源。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