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議。”
“臣也附議。”
相繼有十多人表態支持,然而,隨即便有人高聲道:“下官提議由寧王殿下領受重責,為陛下分憂。陛下向來器重寧王殿下,此事眾所周知,下官以為這才是更符合陛下心意的選擇。我等身為臣子,豈能不顧及陛下的本心去行事呢?他日陛下回歸,豈非要怪罪我等無視君父乎?故此,還是請由寧王殿下來受"監國"之職吧!”
“有道理,臣附議。”
“臣也附議。”
呼拉拉又是十幾名官員站了出來,表態贊成寧王去做“監國”。從場面上看,倒也跟預期中的沒有什么差別。雙方的確是勢均力敵的。雖然大家也都知道這種立場之爭,是沒有可能僅靠嘴皮子就說服對方的,只是人家都說話了,咱們自然也不能不懟回去的。于是大殿之內開始吵吵嚷嚷起來,場面熱鬧無比。
有卯足勁吵架的,但那些真正的大佬倒是都極為默契的選擇了閉目養神,頗有些老神在在,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意味。這種事兒,他們年輕的時候,也都經歷過。如今自然是用不著他們再親自去沖鋒陷陣的,就讓孩兒們先吵一吵吧!順便也借此考察考察年輕人的戰斗力嘛!這種事兒,在他們眼里自然不算什么,想當年,陳慶之在朝會上還當著皇帝的面揍過人呢。而且同是做官的,多多少少有默契,也都明白站在皇帝的角度,是不太喜歡底下的官員太過“團結”的。因為若是官員們全都一團和氣,有商有量的就把所有的事情都給辦了,那還要皇帝干嘛用啊?所以適當的、時不時的吵個架,事實上是有其必要性的。
乾陽殿內的爭執,很快的就蔓延到了殿外。站在殿外的,都是品質低一點的,為了“出人頭地”,就更需要抓住機會好好表現了。因此外面的架倒是吵得比里面的要兇很多的,那架勢大有一不合就要上手開干的意思。不過,大家心里面其實也都明白這事兒說白了不過就是一場戲而已,要的就是個態度,真說要動手,卻也沒那么容易的。這一點,倒是讓一旁站著看熱鬧的武將們嗤之以鼻了:這幫孫子,就他娘的會裝腔作勢,看著一副要吃了對方的樣子,但是吵了半天后,別說見血了,連汗都沒怎么下,光他么的噴了一地哈喇子,沒勁透了。
光說不練了一上午,畢竟也會口干舌燥的,于是爭吵聲慢慢的停下來了。陳慶之轉了下站累了的老腰,再次走了出來,對著一眾官員道:“很好,大家都已經充分的表達了自己的意見。綜合來看,大家有支持秦王殿下的,也有支持寧王殿下的。可以說,各有各的理由,也都之成理。如今,午時已過,大家先去吃個飯,喝喝水,一個時辰后,大家再過來投票吧!先散了吧,都先散了吧!”罷,自顧自的當先朝殿外走去了。一眾官員,見狀也紛紛作鳥獸散,剛剛還在互噴口水的那些人,竟是迅速的就變了個嘴臉,嘻嘻哈哈的甚至是勾肩搭背的相偕離去。都說官字兩個口,其實何止兩個口,那是兩張臉甚至根本就是兩個人嘛。
當乾陽殿人去樓空后,宮女太監們便開始迅速的入內打掃,并為一個時辰后的投票做準備。表面上看,這一上午似乎大家只是在演戲,做了場無用功。然而,這卻是不能免除的,其中的深意在于:
凡,遇重大人事任免時,所以盛大召開大朝會,采取廷議推舉的方式,是為著重體現國家選賢薦能,以為國用,期能賢人在位,能者在職,相與共謀國事之興隆,而杜佞幸之竊位,實有其深遠之意義。夫爵人於朝,與眾共之,祖宗定制,凡大臣員缺,需經由朝會當廷眾議,盡抒己見,請旨簡用,何也?蓋其任愈重,則舉愈當公,詢謀僉用,方敢推用,實所以廣忠集眾,而杜偏聽之奸,絕阿私之患也。會推大典,絕不可廢,私薦內降,其端更不可啟。
所以,無論你認為這是走過場也好,程序正義也罷,都必須要有這么一個過程。因為若是直接跳過這個程序,豈非連讓人表達意見的權利也剝奪了?殊為不可取。一句話,你可以不接受我的建議,但不能剝奪我表達的權利。這是朝廷展現其政治上開明態度的方式,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壞了這規矩的,否則難免會留下一個“獨斷專行”的昏聵之名的。都是聰明又要臉之人,這種事兒還不懂嗎?心照不宣而已!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