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之地,消耗肉類最大的兩家,無疑就是虎狼兩族了。只是,他們顯然都是不懂得節制更不懂得放牧的主。而這便導致了他們的食物常常會出現短缺,尤其是冬天,氣溫驟降、大雪紛飛之時,更是匱乏。虎狼及其他以肉食為主的族群每年都會遇到食物不足的困難,其它的季節,或者還可以硬撐一下,但到了冬天時,就沒辦法了。沒有足夠的食物,便不只是饑腸轆轆了,若是沒有足夠的脂肪儲備是沒辦法讓其抗過整個寒冬的,那后果不是餓死就是凍死。
在張家與虎族開展貿易后,每年到了冬季,張家都要搜羅大量肉食運往虎族領地。而因為虎族的需求實在太大了,張家族人在三叔公張盛的首肯下,投入了諸多資源在北方草木繁茂、水源豐富之地開辟了多個牧場,專門飼養牛、羊、騾子等牲畜用以提供肉食。其實,虎族也曾經學著人族要用飼養的方式去解決自身食物來源的問題。只是,在虎族領地內飼養牲畜,效果并不好,這里面有氣候、水源、飼料等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這個事業在虎族內部,根本就難以維繼。不要以為養殖業很簡單,放牧飼養或許還沒有那么難,但繁殖幼崽那可真就是個細致活了。這么說吧,同樣是進行養殖,最終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同樣養一百頭牛,三年后,人族總共吃了三十頭后,可回頭一看,家里還是有一百多頭;但虎族養了一百頭,三年后回頭一看,那是一頭都剩不下的。原因嘛,懂的都懂!
總之,虎族最終還是放棄了自己養殖的想法,一方面是“家賊難防”,另一方面是效率低下,再有就是大量的養殖會對境內其它族群的生存空間形成擠壓破壞,進而影響到原本的食物鏈平衡。總之,在虎族的立場看來,自己養殖牲口,性價比不高,遠不如直接從人族那邊購買,而且還省時省心省力。
而張家的養殖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的發展,也得益于幾年前北方已經引進了玉米種植這個先決條件的。養殖業要發展,首先要解決的自然便是牲口的飼料來源問題,而玉米在北方的推廣種植,倒是意外的成就了這個產業的發展。雖然因為氣候原因,北方只能種植一季玉米,但這一高產糧食的出現,卻也使得大力發展養殖業后并不會對固有的糧食供應造成沖擊,這也是北方養殖業并沒有遭到抵制的最重要的原因。畢竟保障人族自己能夠先填飽肚子,這是任何人都必須堅守的底線。而玉米種植由于并不會侵占原有那些農作物的田地,因此并不會引來非議。而且因為引進了玉米,發展了種植業,提高了糧食產量后,還借此發展了養殖業,在此過程中自然需要雇傭大量的人手,這又促進了當地的就業,為他們帶來額外的收入,而養殖的牲畜不僅對虎族形成了出口創收,多余的肉食也能供給北方的百姓,讓他們也能吃得起更多的肉食。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張家毫無疑問也多了一條生財之道,這事兒,發展到最后,真可謂一舉多得。這些倒并非張恪所能想到的,純屬意外之喜了。
虎族這幾年其實各方面發展都不錯,包括種群數量,也一直處在緩慢增長中,這其中食物供應充足自然是極為重要的因素。隨著種群數量的增加,生活品質的提高,虎族也愈發的重視和人朝的貿易往來。當然,這里面其實也不乏反對的聲音的。主要是虎族內部的一些成員,認為這樣做,尤其是直接從人族那里交易肉食,會讓他們的捕獵技能退化,消磨掉虎族本身的野性,讓他們變得軟弱。坦白說,這種看法,還是有道理的,只不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不論是人族還是虎族還是其他族類,都逃不過這一真香定律的。
為了更好的與人族互通有無,這些年來,根據客戶的要求,虎族還招募了許多人族幫他們照看、采集、種植那些高價值的藥材,為了獲取完整度好一點的毛皮以提高其交易價值,在吃肉時也會相對“斯文”一點了。總之,因為經濟活動,的確在緩慢的改變著虎族的一些生活習性。當然,這一切都還處在初級階段,任重而道遠,但僅僅是這一點點的變化,就已經讓張恪對于自己的想法,更加堅定了信心了。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