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8月,小說集《吶喊》出版,他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短短的八個字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這八個字深深包含著對中國人民的憐惜與悲傷
12月,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
1925年,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正義斗爭,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除僉事職務
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爆發,段祺瑞執政府屠殺人民群眾
4月,魯迅作《死地》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于山本醫院
避難期間筆耕不輟
8月,《彷徨》出版,整本小說表現對生活在封建勢力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
同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12月辭職。
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
12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國民黨大肆屠殺共產黨員,魯迅為營救學生無果后憤然辭職
9月,至信臺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離開廣州赴上海,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
1929年,魯迅的愛人許廣平產子,魯迅為其取名“周海嬰”
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魯迅為發起人之一
3月2日,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被選為常務委員。與翟秋白一起領導左翼文藝運動
1931年,柔實被逮,魯迅離寓避難
1932年,魯迅避難于內山書店,與艾青等人發起“春地美術研究所”
1933年,魯迅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選為執行委員
同年,為了懷念柔實,寫出《為了忘卻的紀念》
1936年,魯迅肩及內骨皆出現劇痛。最后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篇》出版
《故事新篇》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和復仇精神,同時也無情嘲笑了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氣息和庸俗作風
5月15日,魯迅再次發病,醫生診斷為胃部疾病
10月17日,病復發
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
19日上午5∶25魯迅逝世
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