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科場現形記 > 四、分析和結論

      四、分析和結論

      5

      期中退課行為中存在著路徑依賴現象。選擇了一門自己不滿意的課程之后,即使期中的時候有退課的機會,許多同學也并沒有做出退課行為。在一些情況下,這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結果,如預計這門課程會得到很好的分數,或不能損失這門課程的學分等等。但在另一些情況下,這是慣性影響下的非理性行為,或者覺得“反正別人也在上,我繼續上也沒關系”,或者是單純的“懶得退”,或者是“課都差不多,上哪門都一樣”,或者是“已經上了半個學期,退了劃不來”等等。路徑依賴現象限制著學生做出改變,使他們繼續修習自己并不滿意的課程。

      6

      對大學意義的解讀和對未來的規劃影響課程結構管理行為。北大學生對大學生活意義的解讀有多種,對未來人生道路的規劃更是多種多樣,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哪一種是主流,也不敢妄下判斷說哪一種是優于其他的。但毫無疑問的是,對大學生活的意義有不同的解讀,對未來的人生道路有不同的規劃,則對課程結構的管理也會有所不同。

      從一開始上大學就對大學之于自己的意義了然于胸,且已規劃好自己畢業后的走向的人對課程結構的管理具有更恒定的價值觀。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因此會付出較多的努力來管理自己的課程,他們知道自己的方向,也容易達到自己的目標。相反,對這兩個問題比較模糊的人在課程管理上投入更少,且容易改變自己的價值觀,最后得到的結果也可能不如前一種人好。

      認為大學學習知識更重要的人對課程的滿意度往往更高,這是因為他們對于選課比較謹慎,遵從自己的興趣,選擇真正能夠學到知識的課,并付出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在上面,因此更有可能知識和成績雙豐收。認為大學績點是今后保研或出國的工具的人可能會選擇更多不滿意的課程,因為他們對給分是否厚道考慮得很多,并因此放棄了諸如對課程的興趣、是否能學到知識等因素。但這些人也可能成績很好。

      [79]關于北大本科生的課程結構組成主要基于筆者自己的經驗,但據筆者所知,不但社會科學院系,人文院系和理工科院系的課程結構設置也大體相同。

      [80]其中包括33分的任選課(包括專業任選和全校任選)、12分的通選課、3分的體育選修課、至少8分的大類平臺課和0~6學分的英語專題課。需修習的英語專題課門數的多少取決于入學初在英語分級考試中取得的等級,北大學生最少需要修習大英一到大英四中的一門,也就是兩個學分。

      [81]這里所說的課程指的是第一部分里提到的第三類課程,即學生具有比較大的選擇自由的通選課、公選課、專業任選課、體育選修課和英語專題課。下文凡提到的“課程”均指此類課程。

      [82]在問卷中具體操作時,我們要求答卷者最多將4門課程進行分類,因此不滿意課程大于4門的情況看作與4門同等。

      [83]根據日常經驗,北大學生中存在有意選擇“水課”來“刷”績點的現象,也存在由于害怕影響績點而避免選擇很難的或負擔重的課程的現象。大四學生由于不必再為保研或出國等“攢績點”,因此更可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從而有更少的不滿意課程。

      s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