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考和討論
在本次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筆者逐漸確定,之前有所耳聞的“幼兒園超前教育”現象,至少在北京市平谷區的幼兒園里確定發生著。超前教育帶給孩子的壓力并非只發生在少數在學習表現不佳的孩子身上,事實上,在這種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標準下,很少有孩子能得心應手。過重的學習任務和過高的要求意味著,幼兒在學習的開始階段就注定失敗,他們在幼兒園里學到的第一課就是自己不夠好。而對于自我意象(self–ia)正在形成中的孩子來說,一旦他們被貼上某些不恰當的標簽,在當下和之后的身心發展歷程中就要面臨很多問題。與此同時,在教學評比的壓力下,幼兒教師往往會忽視對孩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盡管他們知道這對幼兒的發展至關重要。許多經過幼兒園不恰當超前教育的孩童就這樣帶著厭倦、畏懼的情緒和備受打擊的自信心進入小學,我們不難想象,他們提前學習知識的相對優勢會在二年級到來之后很快消失,而這種短期效應的代價是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的長久喪失。
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始終思考的問題是,如果說某些地方因為幼升小競爭激烈,家長被迫讓孩子多學東西以通過升學考試的話,那么,在平谷這樣一個幾乎不存在升學競爭的地方,幼兒園超前教育的推動力又源于何處呢?我認為,這牽涉到很多復雜問題,在此我只想提出幾種可能。從美國和中國幼兒園里的情況來推測,幼兒教育超前化可能本身就是現代性的表現之一,不過德國和日本的情況不支持這一推測。具體到中國尤其是從我所調查的幼兒園來看,認知類學習內容的比重之大和現行的幼兒園教育體制中不斷的評比、排名有關,幼兒園為了贏得教育排名、成績和家長的滿意,不會顧及部分一線教師的意見。更實際的解釋是,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幼兒園,幼兒“學習成果”的優劣都直接與幼兒園能得到的資金掛鉤。好的評比結果和比賽成績對私立幼兒園來說意味著生源和財源,對公立幼兒園來說則意味著更多的財政撥款和教師福利。最后,對幼兒有著直接控制力的還是他們的家長,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觀念、態度直接影響了幼兒的入園選擇和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作出的改變。
[59]這位教師是本次調查的主要訪談對象,為大班班主任。女,29歲,迄今為止在幼兒園工作已有5年。
[60]李穎:《德國幼兒教育理念及其實踐》,《教育導刊》,2008年12月號下半月。
[61]作者不詳:《德國的幼兒教育》,原載于《臺灣教育》,轉引自《山東教育》,2003年3月。
[62]張燕:《日本幼兒教育的特色及其啟示》,《教育科學》,2003年4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