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精神長存
原文死而不亡者壽。(《老子·》)
大意那雖死猶生的人,稱得上真正的長壽。
老子的“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也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有些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他們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
常香玉在國難當頭時毅然把三個孩子送到托兒所,拿出自己多年積蓄,賣掉車和房子,組織多場義演,1952年共籌資舊幣152億元(當時的貨幣)買了架“常香玉號”戰斗機捐給志愿軍抗擊美國侵略者。常香玉大師做事“從來都是先想著別人,把自己放在第二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今天,她依然沒有丟掉德藝相依,德為先、藝為后,臺下好好做人、臺上好好演戲的大師之風范。“戲比天大”,這是常老對豫劇執著追求的座右銘,她臨終時,還念念不忘黨和人民的利益,留下了喪事從簡、不發訃告,不許任何人以她的名義向組織提非分要求的遺囑,這種精神何等的難能可貴。這與那些有了點名氣便以此索要高額出場費等,一切向金錢看齊的所謂“大腕”“明星”形成了多么大的反差!
2010年10月,原云南省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永遠地離開了我們。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詞是這樣描述他的:“綠了荒山,白了頭發,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1988的3月,61歲的楊善洲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休,婉拒了省里勸其搬至省城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請,只為他心里還裝著要“幫家鄉辦點實事”的承諾。于是,他執意回到家鄉施甸縣,開始了20多年在大亮山的義務種樹。這里原來林木參天,20世紀50年代后為發展生產毀林開荒,終于導致山禿水枯,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周邊十幾個村寨又重新陷入貧困。楊善洲憂心忡忡地說:“再這么下去,子孫后代的日子可怎么過?”2009年,大亮山重披綠裝,有人算了筆賬,這里活木蓄積量價值已超過3億元。83歲的楊善洲望著青山綠水,含笑離開了我們,他將一生的努力和積蓄留在了人間,也把偉大的精神留在了世代人們的心里。
有的人死了,但他們卻活著。常香玉、楊善洲就是這樣精神永存、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人。對于他們的離去,社會各界人士都深感悲痛和惋惜,但同時也覺得他們雖死猶生,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貴品質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他們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群眾的無限忠誠,他們那種愛民、敬民、為民的衷腸柔情,永遠激勵活著的人。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