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朔運用了“曲則全”的說話藝術,救了漢武帝的乳母,也免了漢武帝后來的內疚心理。
假如東方朔跑去跟漢武帝說:“皇帝!她好或不好,總是你的乳母,免了她的罪吧!”那皇帝就更會火大了。也許說:乳母又怎么樣,乳母就有三個頭嗎?而且關你什么事,你為什么替她說情?可能她的犯罪,都是你的壞主意吧!繞個彎就不一樣了,這樣一來,一方面替皇帝發了脾氣,你老太婆神經病,如此一罵,皇帝難過了,也不需要再替她求情,皇帝自己后悔了,東方朔并沒有請皇帝放她,是皇帝自己放了她,恩惠還是出在皇帝身上。
三國時代,劉備在四川當皇帝,碰上天旱——夏天長久不下雨,為了求雨,乃下令不準私人家里釀酒。因為釀酒也會浪費米糧和水。命令下達,執行命令的官吏,在執法上就發生了偏差,有的在老百姓家中搜出做酒的器具來,也要處罰。老百姓雖然沒有釀酒,而且只搜出以前用過的一些做酒工具,怎么可算是犯法呢?但是執行的壞官吏,一得機會,便花樣百出,不但可以邀功求賞,而且可以借故向老百姓敲詐、勒索。報上去說:從某人家中搜到釀酒的工具,必須要加以處罰,輕則罰金,重則坐牢。雖然劉備的命令,并沒有說搜到釀酒的工具要處罰,可是天高皇帝遠,老百姓有苦無處訴,弄得民怨處處,可能會釀出亂子來。簡雍是劉備的妻舅,有一天,簡雍與劉備一起出游,順便視察,兩人同坐在一輛車子上,正向前走,簡雍一眼看到前面有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在一起走路,機會來了,他就對劉備說:“這兩個人,準備奸淫,應該把他倆捉起來,按奸淫罪法辦。”劉備說:“你怎么知道他們兩人欲行奸淫?又沒有證據,怎可亂辦呢!”簡雍說:“他們兩人身上,都有奸淫的工具啊!”劉備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懂了,快把那些有釀酒器具的人放了吧。”這又是“曲則全”的一幕鬧劇。
當一個人發怒的時候,所謂“怒不可遏,惡不可長”。尤其是古代帝王專制政體的時代,皇上一發了脾氣,要想把他的脾氣堵住,那就糟了,他的脾氣反而發得更大,不能堵的,只能順其勢——“曲則全”——轉個彎,把他化解就好了。
春秋時代的齊景公,也是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擁有歷史上很杰出的政治家晏子——晏嬰當宰相。當時有一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于是大發脾氣,抓起來綁在殿下,要把這人一節節的砍掉,非常殘酷。同時齊景公還下命令,誰都不可以諫阻這件事,如果有人要諫阻,便要同樣被肢解。皇帝所講的話,就是法律。晏子聽了以后,把袖子一卷,裝得很兇的樣了,拿起刀來,把那人的頭發揪住,一邊在鞋底下磨刀,做出一付要親自動手殺掉此人為皇帝泄怒的樣子。然后慢慢地仰起頭來,向坐在上面發脾氣的景公問道:“報告皇上,我看了半天,很難下手,好像歷史上記載堯、舜、禹、湯、文王等這些明王圣主,在肢解殺人時,沒有說明應該先砍哪一部分才對?請問皇上,對此人應該先從哪里砍起才能做到像堯舜一樣地殺得好?”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立刻警覺,自己如果要做一個明王圣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殘酷的方法殺人呢!所以對晏子說:“好了!放掉他,我錯了!”這又是“曲則全”的另一章。
晏子當時為什么不跪下來求情說:“皇上!這個人做的事對國家大計沒有關系,只是犯了一點小罪,使您生氣,這不是公罪,私罪只打二百下屁股就好了,何必殺他呢!”如果晏子是這樣地為他求情,那就糟了,可能火上加油,此人非死不可。他為什么搶先拿刀,要親自充當劊子手的樣子?因為怕景公的左右聽到主上要殺人,拿起刀來就砍,這個人就沒命了。他身為大臣,搶先一步,把刀拿著,頭發揪著,表演了半天,然后回頭問皇上,從前那些圣明皇帝要殺人,先從哪一個部位下手?意思就是說,你怎么會是這樣的君主,會下這樣的命令呢?但他當時不能那么直諫,直話直說,反而使景公下不了臺階,弄得更糟。老子“曲則全”的諫勸藝術就是如此高妙!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