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鋒芒太露
原文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老子·》)
大意挫掉其鋒芒,消解其紛亂,調和其光輝,混同于塵垢。
據《史記》中記載,孔子曾經拜訪過老子,向他請教禮。老子告誡孔子說:“一個聰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經常隱藏著危險,那是因為他喜歡批評別人。雄辯而學識淵博的人也會遭遇相同的命運,那是因為他暴露了別人的缺點。因此,一個人還是節制為好,不可處處占上風,而應采取謹慎的態度。”
老子還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話的意思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上去與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此外,據《莊子》的記載,當楊子去請教老子時,老子也諄諄告誡他不要太盛氣凌人,而是要謹慎行。
老子還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人不自以為是,會超出眾人;一個人不自夸,會贏得成功;一個人不自負,會不斷進步。相反,老子告誡世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唐代杜審是杜甫的祖父,他為人恃才自傲。唐中宗時他做修文館學士,曾對人說:“我的文章那么好,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向我跪拜。”杜審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們所嘲笑。這樣驕傲自夸只能是顯出了他的見識的短淺,并沒有人認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驕矜的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
因此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甚至會引來殺身之禍。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戰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斯是秦王謀劃國事的重臣,他建議對現存的其他六國進行各個擊破的方針,深得秦王贊同。他分析了各國形勢,認為韓國最弱,且為秦之近鄰,應以此為突破口,“先取韓以恐他國”。秦王贊同李斯的主張,并讓他具體謀劃滅韓之策。
正當李斯躊躇滿志的時候,半路卻殺出個程咬金。
這個人就是韓非。韓非為韓國貴族,早年曾與李斯同就學于荀子。但兩人選擇的道路卻截然不同:李斯擇地而處;韓非卻眷戀故國,情系家園,學成歸國,渴望力挽狂瀾,扶社稷于即傾,振興韓國。韓非一向學習勤奮,研究法家之學深得要領,能吸取法家的法、術、勢三派之長兼收并蓄,融為一體,取長而用。并以此理論為基礎,制定了一系列法家政策,如加強君主集權,削弱私門勢力,選拔“法術之士”,以法為教,厲行賞罰,獎勵耕織等。他屢屢進諫韓王,但昏聵無能的韓王卻根本聽不進去,一心只在享樂上。
韓非平素不受韓王重用,當韓王得知秦國打算先亡韓的消息后,才想到韓非,于是急忙派他出使秦國,說服秦王,以圖存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