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
一個合適的生長點對企業來說十分重要,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古人云:“盛極則衰,月盈則方”。創新才能求發展,識時務者為俊杰。改革創新和戰略轉型是企業保持發展活力的重要源泉。有人曾經這樣評價過李嘉誠,說他“闖勁不足后勁足”,向來不喜歡搶“頭唆湯”,但是等他看準之后一出手,就如大江泄洪,任何一個投資家都不能與之抗衡。其實,李嘉誠的發家史,就是一場步步為營的戰爭史,他每打下一片江山都細心打理,將其變成自己穩固的大后方,然后再探出頭去,尋找新的發財機遇。
1“一夜暴富”往往意味著“一朝破產”
在幾何學中有一個人所共知的常識,就是兩點之間直線最近。但是,這個定理只能保證其理論上的正確性,而一旦運用到現實中,就不是那么地絕對或適用。比如這座山和那座山之間雖然直線距離最近,但是要想從這座山的頂峰到達那座山的頂峰,卻不得不先下山再上山,如果有人一定要直線到達,那就難免有摔下山崖的危險。
投資也是這樣,有時候看似捷徑的賺錢辦法,實際上卻過于冒險,甚至根本行不通。有人說“聰明人走捷徑”,這話有些道理,但是應該加上一個注釋:大聰明人視捷徑為危途,只有那些愛耍小聰明的人,才喜歡走捷徑。
所以李嘉誠告誡廣大同行:“我的主張從來都是穩中求進。我們事先都會制定出預算,然后在適當的時候以合適的價格投資。”
李嘉誠進入地產界時,已經有預售樓花,而李嘉誠沒有這樣做,他只是將樓宇作為出租物業,他所堅持的就是不走捷徑走大路的投資原則。
賣樓花是霍英東于1954年首創,他一反地產商整幢售房或據以出租的做法,在樓宇尚未興建之前,就將其分層分單元預售,得到預付款,即可動工興建。賣家用買家的錢建樓,地產商還可將地皮和未成的物業拿到銀行按揭(抵押貸款),真可謂一石二鳥。
繼霍英東之后,許多地產商紛紛效尤,大售樓花。銀行的按揭制進一步完善,蔚然成風。用戶只要付得起樓價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把所買的樓宇向銀行按揭。銀行接受該樓宇做抵押,將樓價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給地產商,然后收取買樓宇者在未來若干年內,按月向該銀行付還貸款的本息。
李嘉誠認真研究了樓花和按揭。他發現,賣樓花的確能夠加速樓宇銷售,加快資金回收,彌補地產商資金不足。但是,這樣一來,地產商的利益就會與銀行休戚相關,而地產業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銀行。所謂唇亡齒寒,一損俱損,過多地依賴銀行未必就是好事。
李嘉誠最欣賞香港最大的地產商——英資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點放在收租物業上。置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一直雄踞中區“地王”寶座,擁有大量大廈物業。只要物業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寶盆。所以,資金再緊,李嘉誠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樓花加速建房進度,他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
李嘉誠興建收租物業,資金回籠緩慢,但他看好地價樓價及租金飚升的總趨勢。收租物業,雖不可像發展物業(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物業增值,時間愈往后移,愈能顯現出來。
李嘉誠預測無誤。據港府公布的統計數據,1959年港府拍賣市區土地平均價: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485元;商廈、寫字樓、娛樂場等非工業用地166844元;住宅用地16475元。而到1980年,這三類拍賣地價分別狂升為2954903元、12437906元、1372830元。升幅分別為2808倍、735倍、822倍。地升樓貴,李嘉誠“坐享其利”。他擁有大批物業,儲備了大量土地。
1961年6月,潮籍銀行家廖寶珊的廖創興銀行發生擠提風潮。廖寶珊是“西環地產之王”,他在西環大量購買地盤興建樓宇,并在中德輔道西興建廖創興銀行大廈。廖寶珊發展地產的資金,幾乎全部來自存戶存款,幾乎將其掏空殆盡,從而引發了存戶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