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華南虎”斗“雄獅”,以巧搏強
以小搏大需要智慧,需要團結,而李嘉誠無疑具備智慧。他聯合眾華商財團合戰地產大老置地,上演了一場眾“華南虎”斗“雄獅”的經典商戰。
中環在香港島的繁華地帶,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金融中心地區。這里鱗次櫛比地屹立著一幢幢高聳入云的摩天大廈,而且一幢比一幢顯得神秘莫測,讓人肅然起敬。
這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左右香港的經濟氣候,所以這里又是最容易受經濟氣候影響且波及面最大的“敏感地帶”。
其中,有一幢高聳入云的大樓,它的圓形窗戶面臨風情萬種的維多利亞海灣,它聳立在香港經濟的金字塔尖,顯得更為神秘。
這就是香港著名的怡和大廈。大廈各層中有許許多多世界各國的著名中心,以及駐香港辦事處。大廈的頂層,就是香港經濟的支柱,也是香港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舊稱怡和洋行的怡和財團總部。
怡和洋行于1832年在廣州設立,1841年將總辦事處遷入香港。怡和公司最初靠販賣鴉片起家,以后逐漸將業務擴大成為一家經營范圍很廣、實力雄厚的多元化國際集團。1961午6月26日,怡和以有限公司名義在香港上市,從此成為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并獲得“怡和王國”的稱號。
怡和系包括怡和、置地、牛奶國際、文華東方等一批大型公司,擁有中區黃金地段的大廈物業,包括國際一流酒店、百余家超級市場及精品連鎖店等。論控股地位,以怡和最顯;若論資產,以置地最大。故而,怡和系又稱怡置系,怡和集團主席理所當然地成為置地公司的主席。
20世紀70年代后期,由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香港地產大幅度增值,伴隨而來是華人資本的迅速膨脹,資產成倍、甚至是幾十倍地增長。怡和這個商界巨人越來越顯得暮氣沉沉,漸漸不敵這批虎氣生威的華人財團。
九龍倉、和記黃埔、會德豐、港燈集團等大型英資企業,先后落入華人財團之手后,香港商業界便盛傳,華人財團的下一個目標將會是置地。因為這些華人財團幾乎是清一色的地產建筑商,誰不垂涎置地在中區的豪樓名廈
早在包玉剛收購怡和系的九龍倉時,怡和高層就已對華資財團有了防備。紐璧堅為防意外,重新調整了全系控股結構,其核心是怡和與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與怡和證券控制置地的四成股權,置地反過來控制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權。證券分析家將此結構稱為“連環船結構”。
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強化了抵御外敵的能力。不過,“連環船結構”也有很大的弊病。敵手若控得一“船”,另一只“船”也難以幸免,可謂唇亡齒寒,一損俱損。
1984年間,怡和置地雙雙陷入低谷,債務累累,使投資者大大喪失了信心,股價迅速滑落。其中怡和最慘,市值僅剩下30億港元左右;置地情況稍好些,尚有100億港元。俗話說:“柿子先揀軟的捏”,此時市場又一改原有的傳聞,說華資財團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怡和,進而控得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