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準確的判斷是投資成功的前提
1960年前后,李嘉誠以天才的頭腦、敏銳的目光,察覺出塑膠花也并非久留之地。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凡是裝飾品,日子久了就會使人厭倦。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人們越來越喜歡摩登,鮮花代替塑膠花的日子不會太遠。李嘉誠必須為自己手中一億元的龐大資金尋找出路。
一天,李嘉誠獨自驅車在外面兜風,無意中看到原野上的農民正忙于耕作,建筑工人正忙于蓋房子。李嘉誠腦袋豁然開朗,是啊,為什么沒有想到房地產呢
香港地域狹小,人口密集,四五百萬人擠在區區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000余人,成為當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同時,香港的人口現在仍以平均每年十萬人的速度在增加,使這個素有“東方之珠”美譽的香港,成了名副其實的“珍珠”。
李嘉誠從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間的有限,經濟發展的神速,土地使用的日趨重要,預見到地價來日必然暴漲,香港地產業極具發展前途。他贊成有人曾指出的“從古至今,以房地產最能保存幣值和牟取暴利,尤其在‘寸土寸金’的彈丸之地的香港。”
李嘉誠當機立斷,毅然決定投資地產業。1958年,他開始涉足地產界,在香港北角購地興建一座12層高的工廠大廈。1960年,他又在柴灣購地興建另一座工廠大廈。這兩座大廈的面積總共達到了12萬平方英尺。這就是說,當香港、九龍和新九龍中心地區地價猛增,私人土地開發者于60年代在荃灣、元朗和大埔開始投資房地產的時候,李嘉誠就已經捷足先登了。
香港寸土寸金,炒樓成風,是冒險家的樂園。有的人用冒險的辦法,采取“開發式”投資。所謂“開發式”,就是買空賣空,僥幸取勝。也就是說,你手上只有10萬元,卻要做100萬元的生意,那不足的90萬元就用地皮或樓宇向銀行抵押,交納利息。這是一種投機的做法,好處是可以用小本賺大錢,物業市場猛漲就發大財,你想賺更多的錢就向銀行多借點。但是,做生意決不可能一帆風順,任何商品決不會只漲不跌。物業市場一旦跌落,狂瀉,或者銀行資金緊縮,“開發客”就毫無招架之力,只能乖乖投降,宣布破產。
李嘉誠決不做“開發客”,冒險、投機非他所長,穩健發展方是英雄本色。他從用現金購買舊樓改造著手,地價低時大量買進土地,他看準了地價一定會上漲,因此并不急于把買得的土地和房產脫手。特別是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時期,香港進入了真正的黑暗時期,謠四起,人心浮動,百業蕭條,地產有價無市。許多目光短淺的人擔心“中共要用武力收復香港”,紛紛逃往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等地,把工廠、商店、酒樓、住宅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出售。在這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李嘉誠卻獨具慧眼,堅信亂極則治,否極泰來。
李嘉誠撥開眼前的迷霧,看到香港燦爛的未來,毫不動搖,穩坐釣魚臺。他一面小心翼翼地嚴格控制財務開支,不致為銀行所乘;一面又利用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充分利用經營塑膠工業中每年不下千萬元利潤的盈余,購買低價的地皮和舊樓。于是,在人們爭先恐后地拋售地產、物業的時候,他卻胸有成竹地購買了一幢幢設備齊全的舊大樓,蓋起了一座座富麗堂皇的新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