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牽手華潤,形成雙贏
很多人認為,別人已經先做的事情,自己就很難做好了。其實不然,關鍵是看別人怎么做,如果做的不好,那么,你就可以參與進來,共謀發展,最終后來居上,取得成功。李嘉誠在這方面的成功范例,就是實現了一項浩大的屋村計劃——嘉湖山莊。
嘉湖山莊原名天水圍村,天水圍村位于新界元朗以北,與深圳西區僅隔一條狹長的深圳海灣。
1978年,長實與會德豐洋行共同出資購得天水圍的土地。第二年下半年,中資華潤集團等購得其大部分股權,共同組建了巍城公司,決定開發天水圍。巍城公司51%的股權屬中資華潤集團所有,長實集團僅占股權的125%,為第三大股東。大股東華潤集團躊躇滿志,雄心勃勃,計劃在15年內將天水圍建成一座可容納50萬人口的新城市。
當時,李嘉誠忙于收購和黃公司,并未直接參與天水圍的策劃。整個開發計劃,都是由華潤來主持的。但是華潤是國家外貿部駐港的一家貿易集團公司,缺乏地產發展經驗,也不熟悉香港地產業的游戲規則。結果,計劃進行不久,便遭到了挫折。
1982年7月,港府宣布動用2258億港元,收回天水圍488公頃的土地,而將其中的40公頃作價8億港元批給巍城公司,要求巍城公司12年內在這塊40公頃的土地上完成價值1458億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負責清理318公頃土地,以交付港府作土地儲備。如果巍城公司達不到要求的話,那么這些土地及8億港元就要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底宣布:計劃投資40億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盤工程預計投入162億港元,基本建設預計投入96億港元。港府將這兩項共258億港元的工程批給巍城公司承包,并要求確保15%的利潤。
這樣一來,華潤集團興建50萬人口新城市的龐大計劃宣告泡湯,而且已有些心灰意冷,其他股東見前景不妙,均想退出。然而,李嘉誠依然看好天水圍的前景。他不動聲色,穩坐釣魚臺,采取了慢功吸股,后來居上的策略。
李嘉誠不慌不忙,逐年從其他股東手中,購入他們急待拋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誠最終控得除了華潤外的49%的股權,成為與華潤并列的兩家股東(有人估計李嘉誠與華潤事先達成默契,故喪失信心的華潤并未拋股)之一。
1988年12月,長實與華潤簽訂協議,其主要內容如下:
長實保證華潤在天水圍發展中,可獲利潤752億港元,并即付四分之三——564億元予華潤,如將來樓宇售價超過協議范圍,其超額盈利部分由長實與華潤共享,華潤得51%;今后天水圍發展計劃及銷售工作均由長實負責,費用由長實支付,在收入中扣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