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急忙解釋道:“千萬不能這么說,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應該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
唐太宗李世民將舟比喻為皇帝,將水比喻為民眾,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嘉誠的思想與唐太宗十分相似,不過,李嘉誠是將其闡發在商場上。確實,沒有廣大的員工賣力苦干,最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難鳴,成不了氣候。相反,企業內部富有凝聚力,員工精誠團結,肯為老板出力,這個企業必定大有前途。
另外,李嘉誠在董事薪金上的做法,也成為香港商界輿論界的美談。李李嘉誠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歸入長實公司賬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而這5000港元,還不及公司一名清潔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
以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長實系這樣盈利狀況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薪金,一間公司就該有數百萬港元。進入90年代,便遞增到1000萬港元上下。而嘉誠20多年維持不變,只拿5000港元。按現在的水平,李嘉誠萬分之一都沒拿到。
李嘉誠的經商天才在這里表露無遺。他其實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說是以小利為餌,釣大利之大魚。
李嘉誠每年放棄數千萬薪金,卻獲得了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感。愛屋及烏,自然也信任長實系股票,甚至李嘉誠購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資者也莫不步其后塵,紛紛購入。有公眾股東幫襯,長實系股票被抬高,長實系市值大增。并且,李嘉誠欲辦大事,很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
對李嘉誠這樣的超級富豪來說,薪金算不得大數,大數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價值。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誠所持長實、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計12.4億港元——尚未計他的非經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
有人說,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唯李嘉誠一類的商界翹楚,才具備經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正是李嘉誠投資成功的秘絕。
[投資金律]
投資最忌諱以眼前之利益為利益,而不知道從長遠的地方爭取到利益。用李嘉誠的話說,登高遠望能看到長遠利益。一個有大作為的投資人,眼光確實是他的利器。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