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在以前很多歷史傳記或者小說中,經常可以看見類似這樣的話:“逆潮流而動,終將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這種肯定語句,好像多是用來給“反動派”下結論的。今天,如果我們把這樣的話放到商場的競爭中,就不一定是真理了。有時候,與潮流相離甚至相悖,才是獲得成功機會之道。
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著名商人朱陶公就曾經提出一個很有指導性的經商原則,那就是“人棄我取,低進高出”。2000多年后的今天,香港商場上的龍頭老大李嘉誠也坦承,他的投資原則就是“逆流而動,用發展的眼光看事情”,將重點落在這一方面,李嘉誠可謂是個中高手。
李嘉誠認為,想要投資成功,就必須比別人看得更遠,有時候甚至要與潮流反著走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1966年,持續低迷的香港房地產業出現一絲恢復的曙光,地價房價開始回升。銀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逐步恢復了資助房地產業的能力。此時,所有郁悶已久的香港房地產商都開始挽起衣袖,準備大干一場。但很不幸的是,這時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香港,并觸發了香港的“五月革命”。一時間,整個香港都陷入惶惶不安之中,又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潮爆發了。
移民潮中以富人為多,他們在臨走之前都將自己手中的產業低價拋售,一幢獨立花園洋房以60萬元港幣的超低價格賤賣的事情時有發生,而新建成的樓宇卻根本無人問津。賣多買少的狀況,讓剛剛充滿信心的地產商和建筑商們一個個又被“打回原形”。李嘉誠當時也不例外,他手上還有大量無法出脫的產業和樓盤,搞得他憂心忡忡。
只要空閑下來,李嘉誠就收聽廣播,密切注意事態的發展。香港傳媒對于那一場錯誤的災難透露的全是反面消息,而李嘉誠卻經由那種從大陸群眾組織通過多種渠道流傳到香港的小報,獲取了重要的信息:大陸春夏兩季的武斗高潮自8月起就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那么,香港的“五月革命”也應該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了。
政治和經濟是分不開的,政治上的一點風吹草動都很可能影響到經濟的發展趨勢。在獲得確切的消息后,李嘉誠做出了一個被人看做是驚天動地的決定:大量收購樓盤。消息一出,李嘉誠的朋友都為他感到擔心,而同行業的人則抱著看笑話的態度靜觀事態的發展。
隨后的事實證明,李嘉誠看似瘋狂的決定是正確的,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平息后,香港經濟社會各方面開始逐步恢復,移民潮也逐漸衰退平靜。但是,很多已經移民海外成功的業主,仍然急欲將沒有出脫的住宅、商店和廠房賤賣出去,李嘉誠對此幾乎是照單全收。他將買下的舊屋翻新出售,同時利用房地產低潮和建筑費低廉的良機,在自己的地盤上大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