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順應潮流,逐步擴張
在李嘉誠看來,企業發展需要順應社會局勢的發展,如果能夠抓住社會發展機遇,順勢擴張,就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果盲目冒險出擊,在局勢明顯不利的情況下,企圖僥幸取勝,只能招致敗局。
1981年,李嘉誠打算推出興建第一個大型屋村的宏偉計劃——黃埔花園。黃埔花園所用的地盤是黃埔船塢舊址,按港府條例,如果要將工業用地改為住宅和商業辦公樓用地,就必須補差價。此時正處于地產高潮時期,按當時地價計,該處用地需要補差價28億港元。
李嘉誠認為,這樣補差價,成本未免太高了,于是決定暫緩修建黃埔花園計劃。他認為以后地價成本可能會降低,而現在時機還不夠成熟,他決定耐心等待。這一等就等了兩年,直到1983年,地產終于出現低潮,李嘉誠這才正式與港府進行談判。結果,李嘉誠僅以3.9億港元的地價費用便獲得了該商業住宅開發權。
李嘉誠選擇的時機可謂恰到好處,一下子就節省地價費達24億港元之多。這等于屋村工程尚未開工,他已經大大地賺了一筆。購得建筑用地后,李嘉誠并未立即開始黃埔花園屋村計劃,他打算等地產市場轉旺時再著手,以便賣個好價錢。
1984年9月2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前景驟然明朗,恒生指數回升,地產市道開始轉旺。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誠宣布投資40億港元,正式開始興建黃埔花園屋村。整個黃埔花園共占地19公頃,由94幢住宅樓構成,總面積約71萬平方米,共11224個住宅單位,另外還有一座面積約16萬平方米的大型商廈。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宏大的屋村工程,也是當年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屋村。
據行家估計,整個項目,可獲利60億港元。如此高的回報,實屬少見。這讓地產界同行們稱羨不已。
地產低潮時補地價,地產轉旺時又大興土木,地產高潮時再出售樓宇,一步一步,環環相扣,足見李嘉誠駕馭時勢的高超本領。
興建屋村最大的困難,莫過于獲得整塊的大面積地皮。為此,李嘉誠密切關注市場動向,耐心等待,也動了不少腦筋。
1985年,李嘉誠收購了置地公司所控制的港燈公司。當時就有人認為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為了謀取港燈的地皮。
港燈有一家發電廠,位于港島南岸的鴨刪洲,與之相鄰的是蜆殼石油公司油庫,而蜆殼石油公司還有座油庫,坐落于新界觀塘茶果嶺。李嘉誠于是煞費苦心地開始一連串復雜的遷址換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