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患病的日子,蘇杭就是這樣掙扎著度過的,左手扎爛了就扎腳,留著右手寫字干活兒。她躺著、跪著、趴著以每天僅僅四五百字的速度,滴水穿石般地硬是撰寫了400余篇文學作品,其中有文學評論、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十余篇獲國家級、華北地區級、省市級獎。
    北京電視臺、天津電視臺聯合錄制的專題片《久病榻前母愛歌》獲當年全國社教片一等獎頭名,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也為她家錄制了專題片《借來的日子》。編輯高昕撰文:在與蘇杭一家拍攝的日子里,我們的眼淚濕了又干,干了又濕。
    蘇杭曾拖著骨折后紫漲的腳面采訪勞模,被愛人用三輪車拉著在寒風中觀察采寫交警。當她在嘔吐中為文藝新星們寫出報告文學;當她頭一天腳骨骨折,第二天又讓女兒攙著參加劇本研討會;當她被汽車拉著完成百余場“笑對人生”的報告,三個多小時的報告使她汗流浹背、臉脹腿腫,場場爆發出含淚的笑聲和振作的掌聲凈化著她的靈魂。這時,蘇杭總是悄悄地問自己,是否超越了部分健康人?
    如今女兒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她多次被評為天津市級三好學生,市級優秀學生干部、十佳學生、《中學生》雜志優秀編輯、舞蹈特長生等等,在中學時就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現在被保送到天津南開大學讀書。最讓她感到欣慰的是,老師、同學、社會一致公認女兒的素質好,情商高,全面發展。
    許多人都知道了蘇杭的事情,在得知她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還依舊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時,很多父母來信來電話求索教子良方。當年,素質教育還沒有被大力提倡,這些都是蘇杭自己摸索的。
    她開始拾掇起散落在病榻周圍教子的零頭碎腦,與大家共同商討。孩子們最向往的母愛不是溺愛、寵愛、偏愛、私愛之類,而是博大的精神世界。
    蘇杭總結出,孩子是父母行的一面鏡子,當父母自私沮喪牢騷滿腹,孩子就無法健朗熱忱;父母斤斤計較,覺得誰都對不住自己,孩子就會變得偏執狹隘,無法寬容大度。所以,父母一定要警覺,不能讓靈魂中的劣質細胞滲透到孩子的肌體中。
    教子點睛:
    人是動物界中唯一有意識的成員,只有人才能通過有意識心理,自覺地從內部控制情緒,而不是受外界的影響被迫這樣做;只有人才能慎重地改變情緒反應的習慣。一個人越是文明、有修養、有教養,他就越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感情。做一個有素質的母親,不要把情緒的垃圾丟給周圍的人,丟給孩子,孩子也能像母親一樣,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