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老舍之母馬氏:做孩子“真正的老師”
有人說,父母在兒童的氣質中,奠定了最初幾塊基石。教育始于母親的膝下,孩子耳聞一一行,均影響他性格的形成。可見,父母教育子女,不僅僅需要語勉勵,行動也是至關重要的。為人父母者,應該像老舍的母親那樣,用自己的行動來感染、教育下一代。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語大師,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任齊魯大學、山東大學教授。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老舍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先后創作了著名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等。解放后,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寫了《龍須溝》、《茶館》等30多個劇本,被譽為作家勞動模范,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授予老舍“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艱難中供兒子讀書
1899年2月,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護國寺附近的一個貧民家里,老舍是個土生土長于北京的苦孩子。對于悲慘的童年生活,老舍在他《昔年》的詩中寫道:“我昔生憂患,愁長記憶新:童年習凍餓,壯歲飽酸辛。”正是他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老舍的父親舒永壽是個窮苦的旗兵,在八旗中屬于正紅旗,在皇城充當一名護兵,每月領三兩銀子。老舍出生的中回憶母親的手,母親的手始終是鮮紅微腫的。
老舍上面有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大姐和二姐已經出嫁,家里還有三個孩子。官府發給寡婦的錢每月只有一兩五錢銀子,遠遠不夠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剛強的母親咬緊牙關,拼命地給別人做工,掙點錢貼補家用。
老舍的一家,祖祖輩輩全是文盲,他的哥哥姐姐也從沒念過書。母親不忍心讓老舍也像祖輩一樣,一輩子連字也不識。在老舍7歲那年,要強的母親省吃儉用,把老舍送進了私塾,而后又上了小學。就這樣,老舍成了舒家乃至姥姥家里一個識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