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在輿論上,趙鐸徹底陷入了被動。
盡管北疆官方沒有直接指控他刺殺,但“四皇子殿下于北疆遭不明身份死士行刺,幸護衛得力,有驚無險”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
天下人自然而然地會將兇手指向最大的受益人——皇帝趙鐸。
“弒父殺兄,如今連唯一的哥哥弟也不放過,真是毫無人性。”
“如此昏君暴君,豈配為天下之主?”
“北疆王忠勇護主,乃國之柱石。”
類似的論開始在各地流傳,甚至一些原本中立的士大夫也開始公開表達對趙鐸的不滿和對北疆的同情。
張墨“忠臣良將”、“護國英雄”的形象被塑造得更加高大光輝。
其次,在政治和軍事上,各地的藩鎮和實力派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直與北疆眉來眼去、受其支持的河東節度使第一個公開表態,宣布“響應四皇子殿下號召,擁護正統,清君側,討逆臣。”
雖然沒直接點名趙鐸,但矛頭所指,清晰無比。他麾下五萬大軍開始向與朝廷控制區接壤的邊境移動。
緊接著,河北節度使見風使舵,也宣布“謹遵皇子殿下教誨,保境安民”,實則等于默許了北疆的行動,并切斷了向朝廷輸送的部分賦稅和物資。
金、盧二州的幾個觀察使、刺史也聯合起來,以“糧餉不足,無力剿匪”為由,變相拒絕了朝廷調兵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