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這小鷹不錯,還會虎抱頭呢!”
文東自自語嘀咕了一句,立馬從獵包里將第一只死鵪鶉取出來。
死鵪鶉往鷹腳下一放,再用袖子把底下的活鵪鶉一遮擋。
看不到獵物的小鷹,立馬松爪倒把,抓著不久前沒吃完的死鵪鶉,又連續啄了幾口腦花。
文東任由小鷹進食,左手將活的那只鵪鶉抓穩轉過身來,用背靠著小鷹的姿勢擋住對方視線。
下一步,文東捋順活鵪鶉的翅膀跟腿兒,來了一個蛤蟆盤腿兒式。
所謂蛤蟆盤腿兒式,是放小鷹常用的一個處理活鳥的技巧。
不需要任何繩子或者其他器具,空手就可以讓獵物動彈不得。
說起來原理也很簡單,把活鳥的翅膀下拉,然后兩條腿兒上拽,利用翅膀折彎的位置卡住兩條腿的腿彎。
這樣就能很輕松的將獵物‘盤’起來。
獵物是活的,手法正確,短時間里也基本不會受傷。
被盤好之后,獵物沒法掙扎跟逃竄,隨手放在獵包里就非常安全,也不怕半道上突然鉆出來跑掉。
這種盤鳥的手法常見的小鳥都能用,用的最多的就是春天放松子的時候盤麻雀,兜子里裝幾十只,到家一只都不會死。
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時間,同樣的配方同樣的操作,草叢里過夜,羽毛被露水打濕噠噠飛不高也飛不快的鵪鶉,被文東又連續逮了五只。
通過短時間的試獵,文東發現這片草甸子地形的鵪鶉非常厚(數量多),幾乎不需要趟多遠就能趕出來一只。
有時候還能遇到三五只成小群活動一起飛起來的。
幾乎每次獵物被驅趕出來,小擺胸都能逮住一只,放鷹六次,成功五只,狩獵效率非常驚人。
又繼續趕杖放了一會兒,情況發生了變化。
接連兩次,小鷹都只抓下一把毛來被獵物逃脫了,文東察覺到了異常,停下趕杖,琢磨起來。
經過簡單觀察分析,文東很快就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隨著太陽升高溫度上升,早上的露水蒸發。
再趟出來的鵪鶉羽毛干了,起飛速度變快,躲避抓捕的飛行姿態都明顯靈活了不少。
小鷹雖然速度夠快能攆得上,但是腳上掛著弦兒呢。
此時小鷹追擊捕獵,猶如戴著鐐銬跳舞,下爪的精準度下降,就沒法掐到獵物要害,只能掏一把毛下來。
如果手里的鷹不是小擺胸,而是一只成年鷂子的話,干活兒就不會有這種煩惱了。
鷂子個頭大,掛上弦兒干活兒也拉得動,現在鷹個頭小,受的影響就要明顯許多。
雀鷹遷徙還要晚些日子,現在還不到時候呢。
現在回家時間有點早,文東也不想改變計劃。
文東四處打量了一圈草甸子周圍的地形,確認沒有太高的樹木之后,一咬牙,將掛在小擺胸腿上的輪胎線摘了下來。
剛才小鷹捕獵失敗的時候,也是很乖的落在了地上,抓到獵物的時候人靠近,也表現的非常穩。
通過這些細節表現,文東綜合判斷小家伙跟人的親和度夠用,可以嘗試摘了保險繩干活兒。
小鷹不怕人,自然沒有逃跑的必要,周圍又沒有高些的樹,就算鷹抓不到獵物失手了,也會立刻落在地上,綜合風險很小。